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19课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admin62025-03-06 19:08:51

以下是《顶碗少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结合多篇教学资源整合而成,围绕“理解人物精神内核”和“感悟人生哲理”展开深入探讨: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能力:通过对比三次顶碗表演的细节描写,分析少年动作、神态变化及观众反应,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2. 思维品质:理解“惊心动魄的拼搏”含义,探讨“失败与坚持”的辩证关系,培养辩证思维。

3. 文化意识: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面对挫折的态度。

4. 学习能力: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尝试运用心理描写续写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对比三次表演中少年的动作、神态及观众反应,分析人物精神内核。
  • 难点:结合课文结尾的省略号,理解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层思考。
  •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19课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杂技表演失误后坚持成功的短视频(如网页30中的春晚杂技《梦蝶》片段),提问:“如果表演中连续失败两次,你会如何选择?”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坚持”的意义。
  • 回顾旧知: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第一次表演的失败场景(如“少年微笑鞠躬”“观众惊呆”等细节),复习人物描写手法。
  • 2. 深度品读,聚焦矛盾

    任务一:对比三次表演,绘制人物心理变化图

  • 自主探究:学生默读第3-7自然段,完成表格:
  • | 表演次数 | 少年动作/神态 | 观众反应 | 关键句品析 |

    |-||-|--|

    | 第一次 | 微笑鞠躬,不失风度 | 惊呆→掌声不热烈 | “歉疚地微笑”体现心理素质 |

    | 第二次 | 呆立、汗珠、不知所措 | 喧哗→催促换节目 | “不知所措”反映信心动摇 |

    | 第三次 | 轻轻抖头,稳住碗 | 寂静→暴风雨般掌声 | “惊心动魄的拼搏”点明主题 |

  • 小组讨论:结合网页22的辩论设计,分正反方探讨:“少年的表演是否算成功?”(正方:成功因坚持;反方:失败因技术缺陷)通过辩论深化对“成功”定义的多元理解。
  • 任务二:聚焦老者形象,感悟精神力量

  • 角色扮演:想象白发老者对少年说的话(如网页15的拓展设计),补写对话:
  • > 老者轻拍少年肩胛,低声说:“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体会“鼓励”与“自我激励”的双重作用,强调外部支持与内在信念的结合。

    3. 哲理探究,迁移生活

  • 关键句解析:聚焦结尾段“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比喻,联系历史典故(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或学生亲身经历(如运动会逆袭案例),讨论“再搏一下”的现实意义。
  • 创意写作:以“那一夜,我梦见自己变成了顶碗少年……”为开头,用心理描写续写故事,要求体现“坚持与成长”的主题。
  • 4. 作业分层,拓展延伸

  • 基础作业:摘录文中描写少年神态的句子,批注体现的心理活动(如“呆呆地站着”对应“沮丧”)。
  • 实践作业:采访身边“坚持成功”的人物(如运动员、艺术家),撰写微型报告。
  • 创意作业:设计“顶碗少年”主题海报,用图文展现“拼搏精神”。
  • 四、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   |   \

    第一次失败 → 第二次失败 → 第三次成功

    (镇定)  (动摇)   (坚持)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19课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      ↓

    歉疚微笑  不知所措  惊心动魄

    老者鼓励 + 自我超越

    → 成功 = 坚持 × 信念

    五、教学反思建议

  • 通过网页22的反思案例,关注学生是否能在辩论中跳出“非黑即白”思维,理解“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 参考网页41的课堂实录,优化朗读指导,如用轻重音表现“惊心动魄”的紧张感,增强情感共鸣。
  • 此设计整合了动作描写分析、心理活动揣摩、哲理思辨等多维度目标,兼顾语言训练与价值观引导,适合作为第二课时的深化教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