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2017(2017年作文)

admin62025-03-01 18:33:47

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时代精神为经纬,编织出一张贯通传统与现代、个体与国家的意义之网。全国卷Ⅰ以“中国关键词”为切口,邀请考生向世界讲述立体中国;全国卷Ⅱ以六句古诗文为原点,引导青年激活经典的精神密码;各省市卷则从“预测”到“车与时代”,从“重读长辈”到“三本大书”,构建了多元文化价值的对话场域。这些题目不仅考察语言表达能力,更成为观察中国教育价值转向的棱镜,折射出知识传承与创新思维并重的时代命题。

高考作文2017(2017年作文)

命题理念的深层变革

2017年高考作文最显著的特征是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跨越。全国卷Ⅰ要求考生在12个关键词中建立有机联系,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命题的线性思维模式,如“京剧+广场舞”的组合需跨越传统艺术与大众文化的鸿沟,“共享单车+空气污染”的联结要求理解技术革新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命题专家指出,这种“非预设性关联”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构建意义网络的能力。

高考作文2017(2017年作文)

命题理念的革新还体现在价值引导的隐性化处理。以北京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例,题目通过2049年的未来视角,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具象的叙事空间。考生需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场景间找到平衡点,如既可描绘量子计算机实验室的科研场景,也可刻画智能农田里无人机播种的特写。这种设计使价值观教育摆脱说教模式,转化为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实践。

文化传承的时代脉搏

2017年作文命题构建了立体化的文化认知体系。全国卷Ⅱ选取从《周易》到毛泽东的六句名言,形成跨越三千年的精神谱系。魏源“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开放胸襟,与鲁迅“敢正视才有敢担当”的批判精神形成时代交响,要求考生在文明传承中寻找当代坐标。这种命题策略呼应了文化学者提出的“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理论,将静态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动态的价值重构。

在文化呈现方式上,命题呈现出“破壁”与“融合”的双重特征。江苏卷以“车”为载体,既需追溯《考工记》中的造车技艺,又要思考高铁时代的速度;浙江卷“三本大书”的命题,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转化为有字之书(知识)、无字之书(实践)、心灵之书(内省)的现代诠释。这种文化解构与重建的过程,正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具体显现。

思维训练的立体维度

作文命题对批判性思维的考察达到新高度。上海卷“预测”看似讨论未来预判,实则暗含对确定性思维的挑战。考生需辨析大数据预测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如阿尔法狗战胜柯洁既是算法的胜利,也引发人类创造力的存续之思。这种思辨要求与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理论形成暗合,强调在不确定性中保持理性张力。

创新思维的激发则体现在命题的“留白艺术”中。天津卷“重读长辈”突破代际认知的单向模式,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关系。优秀答卷中既有对祖母纳鞋底技艺的工艺解码,也有对父亲国企改革经历的制度反思,这种跨代际的知识传递,实质是创新思维对经验主义的超越。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这种认知重构过程正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机制。

社会镜像的教育价值

作文命题成为观察社会问题的棱镜。全国卷Ⅰ将“食品安全”与“美丽乡村”并置,暗示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建设,更是生态的重构。有考生以浙江“千万工程”为案例,剖析从环境整治到文旅融合的升级路径,展现青年对社会治理的深度思考。这种命题设计印证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将考场转化为社会实践的模拟场域。

在价值引领层面,作文题构建了多元共生的话语体系。山东卷“24小时书店”的温暖叙事,既肯定商业机构的人文担当,也反思数字阅读时代的精神救赎;全国卷Ⅲ“我看高考”的副题设置,鼓励考生跳出应试思维审视教育本质。这种开放包容的价值导向,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2030”框架中“批判性公民”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当我们回望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看到的不仅是语言能力的竞技场,更是时代精神的演武台。这些题目以文化传承为根基,以思维创新为羽翼,以价值引领为罗盘,构建了兼具中国气派与世界视野的教育范式。未来的作文命题或许会进一步强化跨学科思维,在人工智能与人文精神的对话中,在碳中和与文明演进的关系中,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答卷。这要求教育者既要做文化基因的守护者,更要成为未来思维的摆渡人,让作文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载体。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