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为材料作文,主题围绕“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展开,要求考生结合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对话进行多角度思考。以下是具体信息整理:
作文题目与材料
材料内容(根据多篇要求综合整理):
科学家与文学家讨论“如果爱迪生来到21世纪生活一周,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事物”。
题目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解析与考察方向
1. 材料来源:
题目灵感来源于2013年杨振宁与莫言的对话,两人探讨“若爱迪生穿越到现代,手机是否会让他感到震撼”。这一背景赋予题目时代性与思辨性,要求考生结合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视角展开论述。
2. 核心立意:
3. 写作难点:
部分考生反映题目立意较难把握,需跳出“手机功能”的单一描述,转而挖掘其社会意义与人性反思。优秀作文往往结合具体案例(如手机依赖症、网络等)深化主题。
优秀范文示例
题目《手机与幸福》(节选自网页3):
作者通过不同人对手机的选择(如苹果、诺基亚、山寨机)隐喻多元的幸福观,指出科技工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例如,有人追求物质虚荣,有人坚守朴素生活,而“山寨机”用户则以低成本实现自我价值。文章最终呼吁“不拘泥于工具,活出高品质生活”。
命题特点与趋势
总结
2013年北京高考作文通过“爱迪生与手机”的对话,成功串联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命题,既考察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也检验其辩证思维能力。这一题目至今仍被视为北京卷中具有代表性的开放式材料作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