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行囊》以简洁的意象承载深刻的人生哲学,将“行囊”这一具象符号升华为生命旅程的隐喻载体。题目通过“用与未用”“有备与无备”的辩证关系,引导考生反思人生准备的动态平衡与精神内核的永恒价值。这道题目的核心在于探讨物质与精神、实用与超越、已知与未知在生命长河中的意义重构,其命题思路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中“知行观”的呼应,又暗含现代语境下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度叩问。
一、隐喻与象征的哲学构建
《行囊》的文学隐喻将具象的旅行装备转化为抽象的人生准备系统。行囊中的物品分类——立即使用的工具、暂时闲置的储备、未曾准备的意外、终身伴随的精神——构成生命存在的四维象限。这种分类方式暗合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框架,其中“用而未备”对应存在的偶然性,“备而未用”指向筹划的有限性,而“终身伴随”则隐喻本真存在的可能性。
题目设置的二元张力体现在“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中。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考生需要突破功利主义思维,认识到行囊中看似无用的精神储备(如理想、审美、道德)才是抵御生命虚无的根本力量。2016年满分作文《无用之用,即为大用》正是通过鲁迅对《山海经》神话的终身持守,论证了文化基因对人格塑造的深层作用。
二、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
物质储备 | 精神储备 |
---|---|
知识技能、健康体魄、经济基础 | 理想信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 |
短期可见效用,易量化评估 | 长期隐性作用,需时间沉淀 |
可能随环境变迁失效 | 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
物质准备与精神滋养的辩证关系构成行囊哲学的核心张力。如山东省实验中学名师吉林絮所指,务实之物(如专业技能)是生存的基石,但其工具理性局限需要精神价值的制衡。而务虚之物(如诗意情怀)虽无即时功用,却能在困境中提供意义支点,正如木心在《温莎墓园日记》中所述:“那些无用之物,早已内化为血脉骨骼”。
这种二元统一在具体写作中呈现为动态转化过程。考生需要展现物质准备向精神升华的路径,例如网页11的例文通过父亲缝补书包的细节,将生活物品升华为“父爱的精神符号”,使行囊成为情感记忆的载体。
三、时间维度的动态平衡
生命行囊的构成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许顺居散文揭示的成长轨迹显示:少年行囊装满求知渴望,中年行囊混杂得失挣扎,老年行囊沉淀生命本质。这种时间维度上的嬗变要求考生在写作中建立历史意识,如满分作文《藤蔓人生懂得放下》通过三代女性的生命叙事,展现行囊内容从物质积累到精神传承的迭代过程。
在时间纵深中,“预判与应变”的张力始终存在。考生需平衡“凡事预则立”的儒家入世智慧与“接受不可知”的道家生命态度。网页61的例文通过林徽因的文学坚守,揭示真正的生命行囊既需要理性规划,更需要接纳命运馈赠的意外礼物。
四、写作策略与评分启示
从阅卷标准看,该题目的高分关键在于“概念的思辨阐释”与“情感的具象表达”的结合。基础等级要求紧扣“行囊—旅程”的隐喻系统,发展等级则强调对“无用之用”的哲学开掘。如网页45所示,评分细则特别关注“是否建立二元概念的互动关系”以及“是否展现个性化的生命体验”。
在素材运用方面,考生需要兼顾经典哲学命题(如庄子的樗树之辩)与当代社会案例(如车洪才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网页29的满分范文通过将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价值追求相融合,创造出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现实关怀的文本空间。
《行囊》作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典范之作,其价值不仅在于检测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在于引导青年群体构建完整的人生准备观。未来的作文教学可加强两方面训练:一是培养“概念关系分析”的思辨能力,二是深化“生命经验转化”的叙事技巧。当我们真正理解行囊中“备而未用”的宽容与“用而未备”的豁达,便能以更从容的姿态走向生命旅程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