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东高考作文-2017高考作文全国卷1

admin122025-04-09 12:30:02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山东卷与全国卷Ⅰ的作文命题形成鲜明对照:前者以24小时书店为切口,透视城市文明的精神温度;后者通过12个中国关键词的多元组合,构建国家形象的立体拼图。这两个命题共同指向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自觉,成为观察时代精神的独特窗口。从深夜书店的包容到高铁移动支付的创新,从知识平权到文化自信,试卷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国家的宏大叙事巧妙缝合,形成具有时代质感的写作空间。

命题设计的底层逻辑

维度山东卷全国卷Ⅰ
选材特征单一场景深度挖掘多元素自由组合
思维要求人文价值思辨国家形象建构
写作路径微观叙事升华宏观视角整合

山东卷的材料选取极具典型性的城市文化空间,要求考生在200平方米的书店场景中,解构知识平权、城市治理、人文关怀的多重命题。这种"以小见大"的设计,如教育部专家所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具体生活场景"。而全国卷Ⅰ的12个关键词构成开放的话语场域,既包含"高铁""移动支付"等硬实力符号,也涉及"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发展痛点,形成"真实立体的中国图景"。

两个命题的思维训练目标形成互补:山东卷侧重价值判断的垂直深耕,要求考生在有限素材中提炼哲学命题;全国卷Ⅰ则强调系统思维的横向拓展,检验考生构建逻辑关联的能力。这种差异化的设计,体现了高考命题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

文化书写的双重维度

在山东卷满分作文《为城市夜空点亮阅读的灯光》中,考生将书店比作"文明的灯塔",通过拾荒者蜷缩阅读的特写镜头,诠释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文明准则。这种个体叙事策略,与全国卷Ⅰ《中华美食与广场舞的文化辩证法》形成互文——后者将传统饮食文化与大众娱乐形态并置,揭示文化传承的流动性本质。

两卷的优秀范文共同呈现出三个文化书写特征:首先是祛魅化的表达,如山东考生用"睡着的读者也是文明的参与者"消解精英主义阅读观;其次是动态平衡的视角,全国卷佳作既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也不回避发展中的矛盾;最后是微观实证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替代空泛议论,使文化论述具备可触可感的现实肌理。

写作策略的范式突破

在结构创新方面,山东卷《不打烊书店》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书店经营者的视角见证城市夜归人的精神求索,这种"在场性"写作突破了传统议论文的框架。而全国卷满分作文《共享单车的中国式生存》,创造性将"共享经济"与"京剧变脸"并置,用文化符号的碰撞揭示现代性困境。

2017山东高考作文-2017高考作文全国卷1

语言表达的突破同样显著。山东考生在《温柔待世人》中化用博尔赫斯"天堂应是图书馆模样"的意象,将古典诗意与现代人文精神熔铸;全国卷佳作则创造"高铁速度与乡愁温度"等张力性短语,在矛盾修辞中展现思辨深度。这些创新实践,标志着高考写作从"应试八股"向"真实写作"的演进。

评分标准的素养导向

评分维度传统标准2017年突破
思想深度观点正确价值发现能力
素材运用名人典故堆砌现实观察质量
语言创新修辞技巧个性化表达

从阅卷反馈看,山东卷对"温情而不滥情"的情感把控提出更高要求,满分作文需在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间取得平衡。全国卷则强调关键词的"有机关联创新度",如将"美丽乡村"与"空气污染"组合,通过矛盾揭示环保紧迫性的写法备受推崇。这种评分标准的转变,呼应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等要素的培养要求。

教育改革的镜像投射

两个命题共同折射出三大教育改革趋向:首先是立德树人的具象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其次是跨学科思维的渗透,要求考生融合社会学、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多重视角;最后是写作功能的拓展,使高考作文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这些变革推动语文教育从"解题训练"转向"素养培育"。

未来的作文命题可能呈现三个发展方向:其一,增强现实介入性,选取更具时代热度的话题;其二,深化思辨层次,设计多元素矛盾共生的写作情境;其三,拓宽文体边界,鼓励书信体、微型小说等创新形式。这些变革将推动高考作文成为观测社会思潮与教育变革的重要指标。

当24小时书店的灯光照亮城市夜空,当移动支付的红包刷新春节传统,这两个命题已然超越应试范畴,成为记录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标本。它们启示我们:好的作文题应是时代精神的切片,既要映照现实,也要照亮未来;既要检验素养,更要唤醒思考。在这个意义上,2017年的考场笔墨,早已汇入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叙事长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