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18年全国语文高考真题

admin132025-04-09 14:20:02

高考语文作文历来被视为检验学生思辨能力与文化素养的重要窗口。2017年与2018年的全国卷作文题目,分别以“中国关键词”和“时空对话”为载体,引发社会对青年价值观培养的热烈讨论。这两年的命题不仅折射出时代精神,更暗含教育改革方向,其内涵值得深入剖析。

一、命题特征分析

维度2017年题目2018年题目
呈现形式关键词组合选择编年体材料引导
思维导向横向空间拓展纵向时间延伸
核心要求国家形象构建代际责任传递

2017年的“中国关键词”采用模块化设计,要求考生从“一带一路”“空气污染”等12个关键词中选取组合,搭建认知框架。这种命题方式突破传统单一主题模式,如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所言:“这是对信息整合能力的前瞻性考察”。

2018年以“世纪宝宝”成长轨迹为线索,要求撰写给2035年的书信。时间线的设计巧妙呼应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于树泉指出:“这种编年体叙事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有机统一,开创了历史叙事型作文新范式”。

二、价值导向解析

2017年题目中“美丽乡村”与“食品安全”的辩证组合,折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考生需在展现国家成就时不回避发展问题,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所述:“这要求青年具备理性爱国精神”。

2018年“汶川地震”“互联网普及”等标志性事件的选择,构建起集体记忆坐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认为:“命题者通过重大历史节点的串联,培养青少年的时代使命感”。

2017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18年全国语文高考真题

三、能力考查维度

在思维品质层面,两年题目均要求多维视角转换。2017年需处理关键词间的逻辑关系,体现概念联结能力;2018年则考验历史纵深思考,如华东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专家王荣生强调:“时空意识的培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

表达能力方面,书信体的应用突破传统议论文框架。北京四中语文教研组统计显示,2018年考生文学性表达占比提升27%,反映文体创新对写作潜能的激发作用。

四、教学启示探究

中学教学需构建“时政-历史”双轴课程体系。上海中学开发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口述史”项目,通过采访记录训练学生历史同理心,这与高考命题趋势高度契合。

写作训练应注重思维建模。杭州第二外国语学校创设的“概念星系图”教学法,帮助学生建立关键词间的多重关联,有效提升2017类题目的应对能力。

纵观两年高考作文命题,可清晰看到“家国情怀培养”与“历史思维建构”的双重导向。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如何建立写作能力发展量表?怎样量化评估作文题目的育人效能?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推动语文教育走向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2017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18年全国语文高考真题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