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开学第一课》以“创造向未来”为主题,通过“梦想、奋斗、探索、未来”四大篇章,展现了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激发青少年对创新的热情。以下是针对学生与家长的观后感总结与分析:
一、学生篇:创造精神的启迪
1. 梦想的力量
成龙以亲身经历讲述如何通过坚持实现演员梦。他多次受伤仍坚持亲自完成危险动作,眉骨受伤、胸骨骨裂等经历成为他追梦的“勋章”。他鼓励青少年勇敢逐梦,并号召参与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为国家贡献力量。
纪实摄影师解海龙通过拍摄贫困地区儿童求学的画面(如“大眼睛”苏明娟),推动希望工程发展,展现了个人梦想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2. 奋斗的坚持
俞敏洪从农村学子到北大生,再到新东方创始人,他的故事诠释了“失败是成功的阶梯”。他提到一年背完上万个单词、阅读200多本书的经历,强调知识改变命运。
国际珠心算冠军王桐晶展示闪电心算能力,证明通过反复训练可突破人类认知极限,激励学生用努力创造奇迹。
3. 探索的勇气
总设计师吴光辉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国产大飞机的首飞。试飞员们面对生死考验仍坚守岗位,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的担当。
王源参与“小茶缸”无壳孵化实验,传递科学探索的乐趣与创新精神。
4. 未来的展望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以自身从农民到科学家的经历,强调“永不言弃”;王源则呼吁青少年以创新思维迎接未来挑战。
二、家长视角:教育启示与反思
1. 家庭教育中的榜样力量
家长应引导孩子从榜样故事中汲取力量,如成龙带伤坚持的毅力、俞敏洪屡败屡战的韧性,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
吴光辉对飞机设计的严谨态度、王桐晶对训练的专注,启示家长需注重培养孩子的细致观察力和持之以恒的品格。
2. 家校共育的实践方向
节目中“非牛顿流体实验”等互动环节,强调动手实践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家长可鼓励孩子参与科技活动,从生活中发现科学。
3. 情感与价值观的传递
秦勇为患病儿子放弃事业,用耐心与爱陪伴成长,提醒家长重视情感沟通与无条件的支持。
节目中“孝”的案例(如为父母洗脚)与“强国复兴”主题,启示家长需在日常中渗透传统文化与家国责任感。
三、创造未来的共同使命
2018年《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一堂科普课,更是一堂人生课。对学生而言,需以梦想为帆、奋斗为桨,在探索中突破自我;对家长而言,应成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坚韧品格。正如节目尾声的《少年中国说》所唱:“少年强则国强”,家校合力方能托举起民族的未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