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目围绕“劳动”展开,要求考生以“复兴中学学生”的身份撰写一篇演讲稿,主题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以下为题目解析及写作要点:
一、作文题目原文
材料核心:
1. 引用古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指出劳动是财富与幸福的源泉。
2. 列举现实中对劳动的误解与不尊重现象:
“学习忙,劳动占时间”
“科技可替代劳动”
“劳动苦累,花钱请人代劳”
3. 要求考生结合材料,面向同学发出倡议,体现对劳动的认知、思考及行动建议。
任务要求:
文体:演讲稿(需符合格式,如称呼、开场白、结尾致谢等)。
内容:需回应材料中的争议观点,论证劳动的价值,并提出具体倡议。
价值观导向:弘扬中华民族勤劳传统,批判轻视劳动的现象。
(题目来源:)
二、题目核心与写作方向
1. 劳动的传统意义:

引用“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等古语,强调劳动是中华文化基因。
可结合历史案例(如农耕文明、工匠精神)说明劳动对文明传承的作用。
2. 驳斥现代对劳动的误解:
科技与劳动的关系:需辩证看待人工智能的作用,指出劳动是科技发展的根基,而非完全可替代(如满分作文中提到的“人工智能本质是人类劳动成果”)。
劳动与个人成长:劳动培养责任感、实践能力,是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如专家解读中“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3. 倡议与行动建议:
提出校园劳动实践方案(如值日制度、社区服务)。
呼吁尊重普通劳动者(如清洁工、农民),倡导平等价值观。
三、满分作文借鉴
1. 《尊重劳动,才有美好未来》:
以科技发展为切入点,反思过度依赖技术导致“变懒”,强调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
引用孙中山名言,呼吁平衡科技与劳动的关系,坚持“干一行爱一行”的奉献精神。
2. 《渺小与不朽》:
通过对比古代劳动者与现代人,批判“懒散孤岛”现象,提出劳动使渺小生命获得不朽价值。
语言兼具诗意与哲理,如“薤上露,露沾衣,衣不惜,愿无违”。
3.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引用《管子》名句,从历史视角论证劳动是治国安邦的基础。
列举黄帝、虞舜、苏秦等事例,强化“勤以修身,劳可安邦”的主题。
四、专家解读与命题深意
1. 德育导向:题目呼应“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引导考生树立正确劳动观,批判功利主义。
2. 思辨性要求:需辨析劳动与科技、效率与人性、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满分作文中对人工智能的辩证分析)。
3. 时代价值:在智能化时代,重申劳动的意义,强调“奋斗精神”与“实干兴邦”的民族复兴主题。
五、写作建议
1. 结构框架:
开场:以问题引发共鸣(如“你是否依赖机器人打扫房间?”)。
主体:
驳论:针对材料中的三种错误观点逐一批驳。
立论:从传统、个人、社会三层面论证劳动价值。
结尾:呼吁行动(如“从今日值日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
2. 语言风格:
口语化表达(符合演讲稿特点),穿插反问、排比增强感染力。
引用经典与实例增强说服力,如“AlphaGo的胜利源于人类编程劳动”。
3. 创新角度:
结合“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等政策,探讨劳动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作用。
以“劳动创造美”为切入点,链接艺术、文学中的劳动美学(如陶渊明“种豆南山”)。
如需进一步分析或具体段落示例,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满分作文及专家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