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导向,成为教育界热议的焦点。全国一卷以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的历史故事为背景,要求考生围绕三人特质撰写读书会发言稿。这道题目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回溯,也是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叩问,更通过应用文体写作检验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技巧。
一、历史情境与当代价值
全国一卷作文以管仲射钩、桓公纳谏、鲍叔让贤的历史典故为载体,构建了多维度的价值讨论空间。材料中孔子赞管仲“不以兵车”之力,司马迁叹鲍叔“知人”之明,而齐桓公的胸襟气度更成为成就霸业的关键。这种历史情境的还原,要求考生既要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又需将其投射到现代社会的用人观与协作精神中。
命题专家指出,该题通过“班级读书会”的情境设置,实现了历史叙事与青少年成长的有机融合。考生需在“君臣共治”的传统智慧里,提炼出团队协作、包容异见、知人善任等普适性价值。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恰如北京大学汪锋教授所言:“历史故事是镜子,照见的是当代青年的精神格局。”
二、多元立意的选择空间
人物 | 核心品质 | 写作难点 |
---|---|---|
齐桓公 | 胸怀格局、政治理性 | 需结合纳谏与霸业关系 |
管仲 | 才能卓越、家国情怀 | 需平衡“叛主”与“报国”矛盾 |
鲍叔 | 识人让贤、集体意识 | 需突破“谦让即美德”的俗套 |
从阅卷反馈看,选择鲍叔视角的考生占比最高,但真正出彩者多聚焦齐桓公的决策智慧。北京教育学院管然荣教授分析:“桓公的理性克制对当代社会治理极具启示——领导者需超越个人恩怨,在制度框架内实现价值最大化。”而管仲的个案则考验考生对“才”与“德”关系的辩证思考,如宁波特级教师褚树荣所言:“管仲的‘不忠’恰恰成就了更大范畴的‘忠’。”
三、应用文体的写作要求
作为全国卷首次明确要求撰写发言稿,该题对文体特征提出严格规范:
- 情境真实感:需体现班级读书会的交流语境,避免学术论文式的疏离
- 结构清晰度:需设置明确的主旨句,采用“总-分-总”逻辑链
- 语言得体性:兼顾口语表达的亲和力与论述的严谨性
优秀范文《谋大事者,须有大格局》正是典范:开篇以“亲爱的同学们”拉近距离,中间段落用诸葛亮七擒孟获、庞统荐黄权等典故增强说服力,结尾以“大格局者……”排比句收束,既符合发言稿的感染力需求,又保持了思想深度。
四、评分标准与写作策略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评分细则,该题重点考察三大维度:
- 内容项(20分):立意需紧扣材料核心,史实引用准确
- 表达项(20分):发言稿格式完整,段落过渡自然
- 发展等级(20分):见解深刻或文采斐然者可获加分
备考专家建议:避免“人物事迹罗列”,应建立“品质-例证-现实意义”的三层论证结构。例如论述鲍叔时,可对比战国庞涓妒才的反例,再引申至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理念,形成历史纵深与现实关照的双重张力。
总结与启示
2020年全国一卷作文题的成功,在于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共振。它启示语文教育:
- 加强历史经典的深度阅读,培养文本解读能力
- 强化应用文体写作训练,特别是情境化表达技巧
- 注重思辨能力培养,避免“贴标签”式立意
未来的作文命题或将进一步融合多学科视野,如引入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解读历史决策,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物动机,这对考生的跨学科素养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