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揭开帷幕,新高考Ⅰ卷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的作文题引发广泛讨论。这道题目以新冠疫情为背景,通过“防疫拉远距离”与“互助增进联系”的双重视角,考察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辨能力。作为全国首次将疫情直接融入高考作文的命题,它不仅呼应了时代脉搏,更通过情境化、思辨性、应用性等特点,展现了新高考改革对核心素养的深度要求。
一、命题背景与核心立意
2020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以新冠疫情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围绕“距离与联系”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材料列举了居家隔离、线上服务、社区互助等具体场景,既呈现了物理空间的隔离,又强调了情感与责任的联结。这种设计呼应了教育部提出的“核心价值金线”,即通过重大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命题的核心立意在于考查学生对社会治理与人性光辉的双重认知。如材料中“快递员顶风冒雨”“医生在线问诊”等细节,既指向疫情中的制度效能,也凸显了个体奉献精神。这种多维度的价值引导,与《中国高考报告》强调的“立德树人”目标高度契合,要求考生超越现象描述,深入挖掘危机中的文明韧性。
二、情境化命题特点
新高考作文采用“无情境,不命题”的设计理念,构建了真实可感的社会图景。题目通过“社区干部送菜”“教师网络授课”等细节,将抽象命题具象化为生活实践情境,这与2020年高考蓝皮书提出的“情境载体串连线”策略完全一致。考生需在具体场景中提取共性规律,例如从“一米线”的物理距离延伸至规则意识,从志愿者的行动推导社会责任。
这种情境化设计打破了传统议论文的论证模式。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指出,考生需“在特定角色中完成价值判断”。例如分析“距离”时,既要承认防疫措施的必要性,又要警惕过度隔离导致的人际疏离;讨论“联系”时,需区分技术便利与情感共鸣的差异。这种矛盾统一的要求,体现了新高考对复杂思维能力的考查。
三、思辨能力考查维度
题目设置的辩证关系要求考生展现批判性思维。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林林强调,高分作文需“揭示表象下的本质矛盾”。例如物理距离的扩大反而催生了新型社会协作模式——云端办公重构了生产力关系,无接触配送创新了服务形态。这种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考,恰如黑格尔所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具体论证层面,考生需构建多层逻辑体系。如从“个体隔离”到“群体免疫”的公共卫生逻辑,从“线下中断”到“线上重构”的技术逻辑,以及从“应急管理”到“制度优势”的政治哲学逻辑。这种层进式分析要求,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深刻”“有创意”的发展等级要求直接对应。
四、写作策略与评分导向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评分细则,该题着重考查三类能力:
能力维度 | 具体要求 | 得分关键 |
---|---|---|
内容建构 | 结合材料提炼核心矛盾 | 避免单维度论述,强调辩证统一 |
表达方式 | 灵活运用记叙、议论手法 | 通过细节描写增强说服力 |
思维品质 | 展现批判性、创造性思考 | 提出疫情后的社会治理新见解 |
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认为,优秀作文应体现“个体叙事与宏大主题的融合”。例如通过快递员的个体故事,引申至数字时代劳动价值的重构;从网课体验切入,探讨教育公平的技术赋能。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策略,既符合情境化要求,又能展现思想深度。
五、教学启示与备考建议
该命题对语文教学产生三大启示:需加强社会热点与经典文本的关联训练,如将《论语》中的“仁者爱人”精神与抗疫实践结合;要培养多维度论证能力,通过“-社会-个人”的三层分析框架训练思辨逻辑;应注重应用文写作,2020年全国卷中演讲稿、书信等文体占比达60%,体现表达能力向实用化转型。
对于未来考生,建议建立三类素材库:一是时代精神案例库,整理抗疫中的科技突破与人性故事;二是哲学思辨语料库,积累关于自由与责任、个体与共同体等主题的名言警句;三是文体范式模板库,熟练掌握议论文、演讲稿、主持词等格式要求。同时要注重考场作文的结构优化,例如采用“现象描述-矛盾分析-价值升华”的三段式结构,确保逻辑链条清晰完整。
2020年新高考作文题通过精巧的情境设计和深刻的思辨要求,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范本。它启示我们,优秀的作文命题应是时代精神的透镜、思维训练的载体、价值引领的灯塔。未来教育者需在三个方面持续探索:如何将抽象核心价值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构建阶梯式思辨训练体系;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创新写作评价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具人文情怀、又富创新思维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