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题以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的历史故事为背景,要求考生围绕“对哪个人物感触最深”撰写发言稿。这一命题不仅考察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多维解读能力,更通过“选择与比较”的思辨框架,引导青年思考个人品格与时代责任的关系。材料中蕴含的“人才观”“格局意识”与“家国情怀”,成为连接历史智慧与现代价值观的桥梁。
一、审题与任务分析
2020年作文题以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的历史互动为核心,构建了包含史实叙述与权威评价的双层材料结构。考生需在“班级读书会”的情境下完成发言稿写作,这一任务设定具有三重限制:一是必须基于材料中的人物关系展开论述;二是需通过比较突显“最”字内涵;三是需符合发言稿的文体特征。
从审题角度看,命题通过司马迁“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的评价,暗示了辩证思维的考查维度。学生若仅单一赞美某位人物而未进行横向对比,则可能陷入偏题误区。例如网页16强调“最”字需通过比较标准体现思维的深度,而网页1指出“必须关联另外两个人物,但详略得当”,这要求考生在立意时建立清晰的评价体系。
任务驱动特征体现在文体格式与对象意识上。发言稿需具备口语化表达、互动性强的特点,如网页50范文开篇即用“各位老师、同学们”建立对话场景,结尾以“让我们的作文在高考的战场上绽放光芒”激发共鸣,这种情境化写作要求考生突破传统议论文框架。
二、立意选择的多维视角
人物 | 核心品质 | 参考立意 |
---|---|---|
齐桓公 | 胸襟宽广、知人善任 | 《知人善任,心有河山》 |
鲍叔 | 让贤举能、大局意识 | 《为知人善任的鲍叔点赞》 |
管仲 | 才能卓越、家国担当 | 《恪尽职守赞管仲》 |
选择齐桓公立意的考生,可聚焦其“装死脱险”的机变与“不计前嫌”的格局。如网页16范文通过对比楚怀王放逐屈原等反面事例,论证“用才者乃才上之才”的观点,这种历史纵深论证法能有效提升说服力。
以鲍叔为切入点时,需突出其“让贤”背后的集体主义精神。网页1的下水文将管鲍之交与现代社会利益冲突对比,提出“发扬真挚情谊”的现实意义,这种古为今用的写法契合“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
三、历史与现实的互文
该命题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历史叙事与现代精神的对话通道。齐桓公“九合诸侯”的霸业,映射着当今国际社会的合作共赢理念;鲍叔的让贤之举,对应着团队协作中的利他精神;管仲的治国才能,则启示专业化人才的重要性。
从学术研究视角看,孔子与司马迁的评价差异揭示了历史叙事的多元性。如网页41指出,材料省略了子贡对管仲“非仁”的质疑,这种选择性呈现要求考生辩证看待史料,这与网页31强调的“批判性思维考查”形成呼应。
现实意义层面,疫情时代更需鲍叔式的“大局观”与齐桓公式的“用人智慧”。网页23虽聚焦疫情作文题,但其“距离与联系”的辩证思维可迁移至本命题,如团队协作中“物理距离”与“精神凝聚”的关系。
四、写作策略与误区
优秀作文往往具备三重特征:一是结构上采用“比较-选择-升华”的递进框架,如网页50范文先对比三人贡献,再确立齐桓公的核心地位,最后升华至“利天下”的格局;二是论据上融合历史典故与当代事例,如网页16引用刘邦用人之道佐证观点;三是语言上兼顾文采与逻辑,善用排比、反问等修辞增强感染力。
常见误区包括:机械复述故事而缺乏深度剖析(如网页12警告的“宿构作文”);忽视发言稿的交流属性导致行文僵化;过度拔高立意而脱离材料限制。网页66提出的“二元思辨”方法值得借鉴,即通过分析对立观点展现思维层次。
2020年全国一卷作文题通过历史叙事搭建了价值传递的立体空间。未来的作文教学可着重强化三方面能力:一是史料解读中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二是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情境适应力培养;三是古今对话的思辨表达能力。正如网页71所言,“范文不仅是模板,更是思维宫殿的钥匙”,唯有将历史智慧转化为时代话语,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