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恢弘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战略思维,系统阐述了中国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与时代使命。这篇讲话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宣言,为全体党员提供了精神坐标与行动纲领。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学习讲话精神既是政治责任,更是思想洗礼——唯有深挖精神内核、把握实践方向,方能将“强国有我”的誓言转化为躬身力行的力量。
一、赓续建党精神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2字建党精神,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精神密码。从井冈山上的星火燎原到抗疫前线的白衣执甲,建党精神始终是贯穿百年征程的红色基因。正如公安民警在抗疫中“以生命守护生命”的实践所证(网页1),这种精神在新时代具体化为“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组织优势。
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印证了建党精神的永恒价值。学者研究指出,建党精神蕴含的四大优势——思想优势、政治优势、精神优势、道德优势(网页1),构成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攻坚克难的动力源泉。以脱贫攻坚为例,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正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的当代演绎。
二、站稳人民立场根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执政逻辑。从“半条被子”的故事到“厕所革命”的推进,中国始终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改造农村危房超过2400万户,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网页32),这些民生工程正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具象化表达。
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需要方法论创新。在政务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全国98%的市县(网页11);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办理的食品药品安全公益诉讼案件年均增长37%(网页11)。这些实践表明,只有将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政策清单,才能实现“守江山”的政治承诺。
三、永葆自我革命勇气
历史时期 | 自我革命举措 | 制度成果 |
---|---|---|
延安整风 | 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 | 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
改革开放 | 真理标准大讨论 |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新时代 | 全面从严治党 | 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
从“窑洞对”的历史之问到“打虎拍蝇”的雷霆行动,自我革命始终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答案。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数据显示,2020年共立案审查调查省部级干部27人、厅局级干部2.6万人(网页57),印证了“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坚定决心。
制度建设是自我革命的保障。新修订的《中国纪律处分条例》新增11条、修改65条,将“两个维护”具体化为纪律规范(网页65)。这种“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的有机结合,为长期执政提供了双重保险。
四、扛起青年担当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寄语,指明了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方向。在抗疫斗争中,“90后”“00后”医护人员占比达40%(网页32);在航天领域,嫦娥团队平均年龄33岁(网页79)。这些数据印证了毛泽东“世界是你们的”著名论断在新时代的延续。
培养青年需要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清华大学“林枫计划”通过理论培训、基层实践、国际交流三维培养模式,十年间输送了600余名青年干部(网页79)。这种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培养路径,正是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誓言的生动回应。
回望百年征程,中国以真理之光指引方向,以人民情怀夯实根基,以自我革命永葆活力,以青年力量接续奋斗。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全体党员需在三个方面深化实践:一是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二是完善“民呼我为”工作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群众效能;三是构建青年政治能力培养体系,通过“理论+实践+国际”三维锻造堪当大任的接班人。唯有如此,方能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