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优秀作文;写给2020年的自己作文800字

admin142025-04-10 11:20:02

当时间成为可触摸的载体,文字便成为跨越维度的桥梁。2021年高考涌现的《知可为,更有为》《青年有为,则中华有为》等满分作文,与《写给2020年的自己》这类书信体佳作,共同构建了当代青少年对时代命题与个体生命的双重思考。这些作品既展现了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又蕴含着对自我成长的细腻审视,形成了宏观叙事与微观情感交织的创作图谱。

一、主题思想的共振与突破

2021年高考作文以"可为与有为"为核心命题,要求考生在百年党史的宏大背景下,探讨个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如全国甲卷满分作文《在大有可为的时代书写蓝图》,通过韦东奕专注数学研究、袁隆平躬耕稻田等事例,展现"每个平凡岗位都能创造非凡价值"的核心理念。这种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写作思路,与《写给2020年的自己》中"愿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职业理想形成跨时空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两类作品在处理时代主题时呈现出差异化表达。高考作文更侧重历史纵深感,常引用李大钊、方志敏等革命先驱的事迹强化历史逻辑;而书信体作文则善于用具象生活场景承载宏大主题,如通过"疫情居家时窗台上的绿植生长"隐喻生命韧性。这种差异恰好印证了文学评论家巴赫金"复调叙事"理论,说明青少年已能娴熟运用多种话语体系表达相同命题。

二、结构艺术的匠心独运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在高考作文中被创新引用,形成历史哲思与当代价值的对话

优秀作文普遍采用"三明治结构":开篇点题确立中心,主体通过历史典故、现实案例、文学意象三重维度展开论述,结尾升华至民族复兴高度。如《得失之间尽显人生智慧》以苏轼"门前流水尚能西"起兴,穿插陶成道研制火箭、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等案例,最终落脚于"得失皆是过程"的辩证思考。这种结构既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明确文体"要求,又保证了思想表达的完整性。

相较而言,书信体作文更注重情感流动的有机性。《写给未来的自己》采用"现实困境-历史回溯-未来展望"的三段式,如某篇佳作先描写2020年疫情隔离的孤独,继而回忆非典时期医护人员的奉献,最后建构"成为社区志愿者"的人生愿景。这种"个人编年史"写法,使时空转换自然流畅,与高考作文的宏大结构形成互补。

三、语言风格的多元呈现

特征维度 高考议论文 书信体散文
修辞手法 多用排比、对仗、引用 侧重比喻、拟人、通感
情感表达 理性论述中蕴含激情 感性叙述间穿插哲思
典型句式 "不是...而是..."转折句式 "如果...是否..."假设句式

在语言锻造方面,两类作品展现出鲜明特色。高考作文善用"四字短语+名言警句"增强气势,如"百年征程,落笔青春;明烛闪动,热风翻涌"的骈俪句式,这种表达既符合议论文的庄重感,又暗合评卷的"亮点加分"机制。而书信体则倾向采用"意象群"构建情感空间,如将"褪色的校服"与"泛黄的信笺"并置,营造时光流逝的怅惘。

值得关注的是语言创新的边界探索。某篇高考作文创造性改编网络用语:"不做躺平族,要当追光者",在保持严肃性的同时注入时代气息;书信体作品中则出现"健康码绿了,月季花红了"这类双关表达,展现疫情记忆的文学转化。这些尝试打破了应试作文的模板化窠臼,印证了语言学家索绪尔"能指与所指关系具有任意性"的理论。

四、创作启示与教学建议

从写作教学视角审视,两类作品的创作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需要建立"双重视角",既培养把握时代脉搏的宏观思维,又训练体察生活细节的微观感知。例如在议论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中国天眼调试工程师的日与夜"等具体场景切入,避免空泛议论;书信体写作则可增设"给百年后的社区规划者写信"等创新命题,拓展时空想象力。

其次应重视"跨文体融合训练"。某省重点中学的实践表明,让学生在议论文中插入书信片段,或在散文中运用论证手法,能有效提升表达张力。如《青年有为》文中嵌入"致2035年的自己"的书信段落,既保持了论述逻辑,又增强了情感共鸣。这种训练方式符合认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能帮助学生在现有水平上实现突破。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承载着时代记忆与青春思考的文字,会发现它们早已超越应试的范畴,成为记录中国青少年精神成长的立体画卷。从《知可为,更有为》中燃烧的理想主义,到《写给2020年的自己》里沉淀的生命感悟,这些作品共同证明:真正优秀的写作,永远是在时代命题与个体经验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艺术。未来的作文教学,或许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这种"在宏大与细微间自由穿行"的叙事能力,让每个年轻人都能成为时代的书写者与自我的对话者。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