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深刻呼应了时代脉搏与青年成长的双重命题。从抗美援朝精神到生态文明建设,从科技强国梦到文化自信,命题者通过历史纵深与现实镜像的交织,引导考生在宏大叙事中寻找个体价值。这一年的满分作文与素材积累,不仅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思辨深度与家国情怀,更折射出新时代教育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回应。
一、家国情怀与时代使命
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家国叙事成为核心主线。全国甲卷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要求考生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汲取精神力量。如满分作文《立可为之志,做有为青年》中,作者将焦裕禄的治沙精神与黄大年的科研报国相勾连,论证“每个时代都有可为之境,关键在于能否以有为之心回应”。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体现了青年对历史纵深的理解。
抗美援朝题材的运用尤为典型。考生通过“冰雕连”战士坚守阵地的壮烈、常香玉捐献战斗机的义举等素材,构建起个体奉献与国家命运的关联。有作文以“用胸膛堵枪眼的血性,恰是和平年代的奋斗密码”为论点,将战斗精神转化为当代攻坚克难的隐喻。这种从历史事件中提炼时代价值的思维方式,展现了命题对精神传承的重视。
二、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
传统文化在2021年作文中呈现创新表达。新高考Ⅰ卷引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强弱之辩”,引发考生对文明演进规律的思考。有满分作文以敦煌壁画修复为切入点,提出“脆弱与坚韧的转化需要现代科技的加持”,既肯定传统技艺的价值,又强调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这种辩证思维打破了非此即彼的认知框架。
在生态主题中,考生常将《荀子·天论》的“制天命而用之”与当代环保实践结合。如某篇作文对比阿斯旺大坝的生态教训与三峡工程的科学规划,指出“敬畏自然不是退回原始,而是用智慧重构天人关系”。这种古今对话的写作范式,彰显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三、思辨能力与多元视角
二元思辨成为高分作文的标配。全国乙卷“追求理想与正视现实”的命题,催生出大量探讨“弓矢调和”的佳作。有考生以袁隆平“禾下乘凉梦”为例,论证“理想主义者的脚步必须扎根现实土壤”,这种将抽象哲理具象化的处理,展现了成熟的思辨能力。
三元思辨在浙江卷“得与失的终点起点论”中尤为突出。满分作文《无论得失皆是过程》通过王阳明格竹失败却悟出心学、哥白尼“地动说”被否定却推动科学革命等案例,构建起“得失常转化,过程即价值”的认知模型。这种多维度论证方式,突破了传统议论文的平面化表达。
四、实用技巧与素材积累
高分作文在结构创新上呈现三大特征:
结构类型 | 典型范文 | 核心技法 |
---|---|---|
时空穿梭式 | 《与范仲淹书》 | 书信体穿越古今对话 |
蒙太奇组接 | 《百年光影中的青春印记》 | 电影镜头式场景切换 |
学术论文式 | 《论精神海拔的测量》 | 分论点递进论证 |
素材运用呈现跨学科趋势。如某篇讨论芯片困境的作文,既引用《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思想,又结合华为“鸿蒙系统”的研发数据,实现文理融合。这种知识迁移能力,反映了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
五、总结与展望
2021年高考作文的创作实践表明,优秀文章的密码在于“历史的纵深感、现实的穿透力、思辨的立体性”三者统一。未来备考中,考生需注重:
- 构建“大历史观”,在文明演进中定位个体价值
- 培养“破界思维”,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融通
- 锤炼“语言质感”,通过隐喻、反讽等手法提升表达张力
正如《珍存纪念,追光前行》所言:“日历上的墨痕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精神的坐标。”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考作文依然是人类思维深度的试金石,它呼唤着青年既要做时代的记录者,更要成为精神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