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学第一课视频、2022年开学第一课回放

admin102025-04-10 22:10:02

2022年9月1日,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2022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这档被誉为“国家级思政课堂”的公益节目,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通过实景课堂、科技赋能、榜样讲述等形式,为全国中小学生呈现了一堂跨越时空的沉浸式教育课。节目不仅回溯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更通过冬奥健儿、航天工作者、科学家等奋斗者的故事,勾勒出一幅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画卷。

一、主题内核:奋斗精神的时代诠释

《2022开学第一课》紧扣“奋斗成就梦想”的核心命题,将其拆解为“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三个篇章,形成完整的叙事逻辑。在第一篇章中,冬奥冠军徐梦桃以四战冬奥的经历诠释了“砥砺奋斗”的韧性——她22年职业生涯中制作的406张战术表,成为“失败与成功皆为序章”的最佳注脚。第二篇章则聚焦代际传承,82岁的谢华安院士展示那双布满冻疮疤痕的手,讲述50年培育优质稻种的坚守,将“接续奋斗”具象化为“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使命。第三篇章通过塞罕坝三代造林人的故事,展现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凸显“团结奋斗”在集体叙事中的磅礴力量。

2022年开学第一课视频、2022年开学第一课回放

这种分层递进的主题设计,使得抽象的奋斗精神获得了多维度的诠释。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巍研究员追溯中华农耕文明时,将文物遗址转化为文明奋斗的见证;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回望60年航天史,则将科技突破锚定于民族复兴的坐标系。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的交融,成功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说教模式。

2022年开学第一课视频、2022年开学第一课回放

二、技术赋能:课堂形态的颠覆性创新

节目通过“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双轨模式,重构了教学空间的可能性。技术团队运用AR、CG、裸眼3D等前沿科技,打造出多个突破物理限制的教学场景:

技术应用教学场景教育价值
AR虚拟成像1:1还原问天实验舱直观呈现航天科技细节
微距延时摄影水稻生长全过程具象化科学原理
实景联动塞罕坝林场现场教学强化生态保护认知

在青藏高原科考环节,节目通过岩芯钻取过程的动态还原,将地理气候变迁转化为可视化的“地球档案”;而歼-15舰载机模型的精密模拟,则让国防教育突破抽象概念。这种技术赋能让知识传递从平面走向立体,北京市西城区自忠小学学生温博然评价其为“立体的国士影像志”。

三、教育价值:知行合一的价值引领

作为国家级思政课堂,节目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教育突破。在认知层面,通过舰载机飞行员戴兴讲述着舰训练中的生死考验,将爱国主义教育具象为“17秒内完成200多个操作”的职业信仰。在情感共鸣方面,亚洲象救护员与象群的故事,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象爸爸”的温情守护,吉林省长春市学生刘雨杉表示“全程没有开小差”。在实践导向上,江苏省学生张蕴郸从节目中提炼出“无奋斗,不青春”的行动准则,这正是节目设计的深层目标——将榜样力量转化为青少年的内在驱动力。

这种教育价值的实现,得益于节目对“大思政课”理念的贯彻。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师赵丽娜所言,当学生看到谢华安院士的手部特写时,“突然感到了肩上的责任”,这正是课堂从认知传递到价值内化的关键跨越。

四、文化传承:文明脉络的当代激活

节目巧妙地将中华文明探源融入现代叙事。王巍研究员从良渚玉琮讲到二里头遗址,用考古发现串联起五千年的文明基因;而青藏科考队揭示的“第三极”生态密码,则展现了当代中国对文明遗产的科学守护。这种古今对话在福建土楼实景课堂中达到高潮——传统建筑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的并置,揭示出“奋斗”既是文明存续的密码,也是创新突破的引擎。

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指出,这种文化叙事“为青少年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当西双版纳的亚洲象与塞罕坝的人工林场共同构成生态文明的当代注解,节目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有机融合。

《2022开学第一课》通过主题深化、技术创新和教育重构,打造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标杆范式。它证明,优质的教育内容需要:①主题设计上注重历史纵深与时代精神的结合;②技术应用上追求沉浸体验与知识深度的平衡;③价值传递上实现个体叙事与集体共识的共鸣。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这种模式转化为日常教学资源,以及Z世代青少年对混合现实课堂的接受度差异。正如节目标语所言,这不仅是“开学第一课”,更是每位青少年人生长卷的序章——在奋斗与梦想的永恒辩证中,文明的火炬正在传递。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