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开学第1课观后感 开学的第一课的观后感是什么

admin112025-04-11 12:35:02

2023年《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通过多维度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与精神传承,激发青少年对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下是观后感的综合分析与核心要点:

一、主题内涵与节目亮点

1. “强国复兴有我”的使命召唤

2023年开学第1课观后感 开学的第一课的观后感是什么

节目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强调每一代人的责任。从百年前南湖红船的启航,到新时代的科技突破与文化传承,传递“接力奋斗”的精神内核。如抗美援朝飞行员陶伟回忆战友牺牲的壮烈,歼-20飞行员张威护航烈士遗骸归国的故事,彰显了保家卫国的无私精神。

2. 文化传承与文明探源

  • 《儒藏》工程的坚守:汤一介先生晚年带病编纂《儒藏》,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诠释知识分子的担当。全本工程需整理10亿字,守护中华文脉的延续。
  • 考古与艺术: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清明上河图》中宋代生活细节的数字化复原,展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 “中国”一词的起源: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成为“中国”最早的出处,体现民族认同的根基。
  • 3. 科技创新与大国重器

  • 宇宙观测“拉索”:中国自主设计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首次捕捉到6万多个高能光子,改写人类对伽马暴的认知。
  • 航天精神: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桂海潮等分享“初心、上进心、好奇心”,鼓励青少年探索未知。
  • 现代化农业:80后“新农人”魏巧用数字化技术种田,赵亚夫60年扎根农村推动乡村振兴,体现科技与传统的融合。
  • 二、核心启示与个人感悟

    2023年开学第1课观后感 开学的第一课的观后感是什么

    1.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节目既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守护(如《儒藏》编纂、古画数字化),也强调科技创新的突破(如“拉索”观测站、航天工程),启示青少年需在继承中发展,以现代技术激活历史。

    2. 家国情怀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从抗美援朝飞行员的牺牲到当代科学家的坚守,个体的奋斗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节目中“民胞物与”的儒家思想(张载名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呼吁青少年既扎根本土,又心怀天下。

    3. 行动指南:从“知”到“行”

  • 学习文化根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增强文化自信;
  • 关注科技前沿:以好奇心驱动探索,参与国家“卡脖子”领域攻关;
  • 践行社会责任:无论未来职业为何,皆可如魏巧、赵亚夫般在平凡中创造价值。
  • 三、总结

    2023年《开学第一课》以宏大的叙事与细腻的人物故事,构建了一幅“过去—现在—未来”的奋斗图谱。它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更是一份面向青少年的时卷。正如节目中所言:“强国复兴有我”并非口号,而是需以行动填写的答案——在文化传承中汲取智慧,在科技创新中突破边界,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