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首播以来,《开学第一课》始终以时代为经纬,以教育为针脚,编织着中国青少年的精神图谱。2023年的“强国复兴有我”与2025年的“可爱的中国”两季节目,恰似时代交响曲中的两个强音——前者以历史纵深诠释民族复兴的使命,后者用科技人文勾画未来图景,共同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教育对话。这两季节目不仅延续了“行走的课堂”创新模式,更通过多维叙事实现了从文化传承到智能创造的跃迁,为新时代青少年树立了立体化的价值坐标系。
一、主题演进:从使命担当到文明共生
维度 | 2023年 | 2025年 |
---|---|---|
核心命题 | 强国复兴的历史自觉 | 文明共生的未来图景 |
叙事焦点 | 重大工程与人物奋斗史 | 文化遗产与智能创造 |
技术应用 | 多地实景直播 | AI交互与数字孪生 |
教育目标 | 培育责任意识 | 激发创新思维 |
2023年节目以“强国复兴有我”为纲,通过国家版本馆、《儒藏》编纂等文化工程,展现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当代价值。考古学家高星揭示的百万年前郧县人食谱,与汤一介“事不避难”的《儒藏》编纂精神,形成文明赓续的双螺旋结构。这种历史纵深叙事,将个体奋斗置于民族复兴的宏大语境中。
2025年则转向“可爱的中国”主题,朱松纯教授展示的通用人工智能体“通通”,与甲骨文数字化解读、非遗春晚等传统文化元素,构成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节目通过潘展乐“从看台到泳池”的逆袭故事,以及雪豹栖息地生态保护案例,诠释了新时代的奋斗哲学——既需要竞技体育的拼搏精神,也呼唤对自然生命的敬畏。
二、形式创新:技术赋能的沉浸式课堂
2023年首次引入“天地连线”模式,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从空间站发送开学寄语,与地面课堂形成400公里垂直距离的教学互动。这种天地协同的场景构建,使青少年直观感受航天强国的现实维度。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数字化团聚,则让《千里江山图》等珍品突破物理限制,实现文化资源的全民共享。
2025年进一步突破技术边界,北京大学研发的通用智能人“通通”不仅能完成复杂场景任务,更通过与主持人的哲学对话展现思维过程。节目组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殷墟甲骨窖穴,学生可通过VR设备“触摸”三千年前的文字刻痕。这种虚实融合的教育场景,使文化认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三、价值建构:从家国情怀到人类命运
两季节目均注重价值观的层次化表达。2023年通过魏巧夫妇的智慧农业实践,展现个体奋斗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衔接;抗美援朝飞行员的战场回忆,则将国防安全具象为可感知的历史记忆。这种“大历史”与“小叙事”的交织,使家国情怀落地为具体的人生选择。
2025年在此基础上拓展全球视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拉索”宇宙观测站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节目特别设置“非遗春晚”国际连线环节,展示春节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这种文化软实力的彰显,标志着节目立意从民族复兴向文明互鉴的升华。
四、教育哲学:从知识传递到心智培育
2023年课程设计体现“知行合一”理念,金晓明带学生“画中游”历代名作,将美学教育融入历史认知;赵亚夫60年扎根农田的坚守,则诠释了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这种多维度的能力培养体系,呼应了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
2025年开创“心智成长”新模式,通过“通通”的自主价值驱动演示,启发青少年思考人工智能;甲骨文“学”字的字形演变解析,则揭示终身学习能力的文化基因。节目组与北师大合作研发的情绪识别系统,可实时分析学生观看时的情感波动,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数据支撑。
面向未来的教育范式革新
纵观这两季《开学第一课》,其价值不仅在于内容创新,更在于开创了“大教育”生态构建模式。2023年强调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共生,2025年聚焦智能时代的人本关怀,共同指向教育的本质——培养兼具民族根性与世界眼光的现代公民。未来的教育节目可进一步探索三个方向:一是构建“元宇宙课堂”实现全球教育资源共享;二是深化脑科学成果在教育场景的应用;三是建立节目效果的长效追踪机制。正如朱松纯所言:“为机器立心,就是为人文赋理”,这或许正是新时代教育创新的终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