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通过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国防教育、生态保护等多维度内容,展现了中国在新时代的辉煌成就与奋斗精神。以下结合节目内容与个人感悟,总结心得体会:
一、文化传承:薪火不灭的文明守护
节目以《儒藏》编纂工程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教授提到,这部2亿字的文化瑰宝凝聚了汤一介等学者“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汤一介先生在76岁高龄、身患重病时仍坚持工作,将生命最后的光热奉献给文化传承事业,令人动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让《千里江山图》等珍品以数字化形式重现,彰显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魅力。这些故事启示我们:文化传承不仅是守护历史,更是以创新方式让传统焕发新生。
二、科技创新:星辰大海的探索征程
节目中,“拉索”宇宙观测站首席科学家曹臻讲述了我国自主设计的复合型高海拔观测站如何捕捉到“最亮伽马暴”,在国际天文界引发轰动。而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桂海潮、朱杨柱通过天地连线,送出“上进心、好奇心、初心”三份礼物:
这些事例印证了科技强国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对未知的探索与坚守。
三、国防精神:热血铸就的长空丰碑
抗美援朝飞行员陶伟回忆19岁首次击落敌机的惊险时刻,展现了“空中拼”的英勇精神。而歼-20飞行员张威护航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时哽咽道:“请烈士们看看祖国的领空与领海”,让人潸然泪下。两代飞行员的对话跨越时空,传递出“保家卫国”的永恒使命。节目中,战士们的牺牲与奉献提醒我们:和平年代的岁月静好,离不开一代代人的负重前行。
四、青春使命:田野与星空的接力
节目聚焦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这些故事表明,强国复兴需要青年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无论田间地头还是浩瀚宇宙,皆是奋斗的舞台。
五、历史回响:从“宅兹中国”到民族复兴
节目中,3000年前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首次揭示“中国”一词的起源,印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抗美援朝烈士的归国遗骸、珠峰“中国梯”的传承、太空站里飘扬的国旗,无不诉说着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作为青少年,我们需铭记历史,以“强国复兴有我”的信念接续奋斗。
总结与启示
观看《开学第一课》,我深刻体会到:
1. 文化自信是根基:守护传统并非因循守旧,而是以创新激活文化基因;
2. 科技创新是动力:从“拉索”到太空站,自主创新方能突破“卡脖子”困境;
3. 青春担当是责任: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科技攻关,青年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
正如节目所言:“强国复兴有我”——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每个青少年躬身践行的使命。新征程的号角已吹响,我们当以榜样为镜,以奋斗为笔,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