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开学第一课》秋季、2025年开学第1课观后感

admin112025-04-11 20:40:01

主题:可爱的中国

核心内容:2024年《开学第一课》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通过“多地实景课堂”模式,串联起殷墟甲骨文、青海雪豹栖息地、港珠澳大桥、嫦娥六号探月工程等场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图景和科技文化成就。

观后感要点

1. 文化传承与历史厚度

节目中,甲骨文专家通过解读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带领观众感受中华文明三千年的沉淀。这些符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的根基。

2. 生态保护与生命敬畏

青海雪豹栖息地的镜头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生态学者讲述的守护故事,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呼吁青少年关注环境保护,珍视地球家园。

3. 科技创新与未来担当

从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奇迹到嫦娥六号登陆月球背面,节目展示了中国科技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航天科技专家的讲解激发了对宇宙探索的热情,也让人意识到“科技强国”需要代代接力。

4. 家国情怀与责任使命

通过历史与现代的交织,节目强调“可爱的中国”不仅是山河之美,更是文化之深、人民之智。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应传承奋斗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个人感悟

这堂课让我深刻理解“可爱”的多元含义——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也有科技创新的锐意,更有守护生态的温情。作为学生,我愿以甲骨文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指引,在学业中探索未知,在实践中践行责任,为祖国的“可爱”增添一份青春力量。

2025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主题:读北疆故事,迎崭新学期(以内蒙古春季课程为例)

核心内容:以“一座城的前世今生、一段历史的故事佳话、一种美食的渊源典故、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为主线,展现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爱国、忠诚、团结的精神内涵。

观后感要点

1. 文化根脉与历史传承

课程通过影像叙事还原了北疆地区的历史变迁,如草原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蒙古族英雄史诗的传唱等,凸显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让人感受到“文化认同”的力量。

2. 生态智慧与地域特色

内蒙古的生态保护案例(如草原治理、濒危物种保护)展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智慧。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与现代生态理念结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示。

3. 使命担当与青春力量

节目中,青年志愿者在边疆教育、科技助农等领域的实践故事,诠释了“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责任感。他们的选择激励青少年思考: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实现个人价值。

2024年《开学第一课》秋季、2025年开学第1课观后感

4. 创新探索与未来视野

北疆地区的科技创新成果(如新能源开发、农牧业数字化)打破了“边疆落后”的刻板印象,展示了区域发展的新路径,启发青少年以创新思维拥抱未来。

个人感悟

北疆故事让我重新认识了“边疆”的意义——它不仅是地理边界,更是文化交融的前沿、精神坚守的高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愿以“红岩少年”的担当(参考重庆课程主题),既守护文化根脉,又开拓创新视野,在祖国的辽阔版图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观后感写作建议(结合模板)

1. 结构清晰:按“总—分—总”框架,先概述节目主题,再分点展开,最后升华感悟。

2. 结合实例:引用节目中的具体人物、场景(如甲骨文专家、雪豹守护者、北疆志愿者),增强说服力。

3. 联系自身:从“小我”到“大我”,例如将学习动力与科技报国目标结合,体现时代使命感。

4. 语言风格:避免空洞口号,多用比喻(如“文化如灯塔指引前行”)和对比(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

参考金句

  • “历史长河奔涌,文化基因生生不息;时代使命召唤,青春脚步永不停歇。”
  • “守护一片甲骨,是触摸文明的密码;仰望一颗星辰,是探索未来的誓言。”
  • “北疆的风吹过草原,带来祖先的智慧,也扬起新时代的征帆。”
  • 通过以上思路,可灵活调整内容重点,既展现对节目的理解,也传递独立思考与情感共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