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代为笔 绘就“可爱的中国”
金秋九月,由中宣部、教育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2024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这档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的节目,通过跨越时空的实景课堂,将殷墟甲骨、雪豹栖息地、跨海大桥与月球背面串联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从历史深处到科技前沿,从自然秘境到人文奇观,节目以多元视角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全国青少年开启了一场融合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精神盛宴。
一、主题设计: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可爱的中国”这一主题,既是对方志敏烈士同名遗作的致敬,也是对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凝练概括。节目通过三个维度的叙事建构主题内核:在殷墟甲骨窖穴中,古文字专家黄德宽带领学生解读汉字的千年演变,揭示中华文明“活态传承”的密码;在青海雪豹栖息地,生态学者齐新章与藏族学生尼东拉毛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嫦娥六号着陆的月球背面,航天科学家黄昊通过“月壤砖”实验,展现中国探索宇宙的科技雄心。
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形成“历史-当下-未来”的叙事闭环。例如,甲骨文中的“龙”字符号与现代人工智能对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复原形成呼应,雪豹栖息地的生态监测数据与深中通道的环保施工技术构成对比,月球样本中的氦-3资源开发愿景与城市生境花园的微观生态形成对话。这种多维度交织的叙事策略,让青少年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二、内容创新:科技与人文的交融
创新维度 | 具体实践 | 典型案例 |
---|---|---|
呈现方式 | 多地实景课堂联动 | 安阳殷墟、青海三江源、深中通道、探月工程指挥中心四地同步授课 |
技术应用 | AR虚拟成像与4K直播 | 复原商代甲骨占卜场景,实时传输月球背面高清影像 |
互动设计 | 跨学科任务挑战 | 学生分组完成“甲骨文破译”“生态链模拟”“桥梁承重测试”等实践项目 |
节目突破传统说教模式,构建起“沉浸式学习场域”。在人工智能篇章,朱松纯团队开发的通用智能体“通通”现场演示自主任务执行能力,其3D全息投影与主持人的实时对话,让抽象的技术概念具象化;在体育精神板块,潘展乐通过动作捕捉系统重现奥运赛场的技术细节,配合生物力学数据分析,使“0.11秒突破”背后的科学原理可视化。
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思维方式的革新。当空降兵程强讲述从汶川地震被救儿童成长为“模范空降兵连”排长的经历时,节目组引入心理认知模型,用脑电波监测技术展现其决策训练中的神经可塑性变化,将个体成长故事升华为集体精神图谱的科学注解。
三、教育价值:认知与情感的共振
作为国家级思政课堂,节目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历史认知层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宪群通过龙图腾的形态演变,揭示出“多元一体”文明观的形成过程:从夏商时期的抽象符号到明清时期的具象表达,不同地域的龙形象差异中蕴含着文化认同的共性基因,这种“和而不同”的文明特质,为青少年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注脚。
在情感共鸣方面,运-20运输机机长陈思麒的成长故事具有典型意义。节目通过“时空信件”形式,将其童年仰望战机的绘画作品与现役飞行数据并置,配合座舱语音记录仪的真实录音,使“蓝天梦”从个人理想升华为国家航空力量的缩影。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学生黄庭初在观后感中写道:“当听到‘鲲鹏展翅九万里’的电台呼号时,我感受到科技报国的热血在胸腔沸腾”。
四、社会影响:国内与国际的呼应
节目播出后引发多维度的社会反响。教育学界将其定义为“新质教育生产力的典型样本”——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董竹娟指出,该节目通过“认知锚点”(如甲骨文)与“情感触点”(如雪豹幼崽)的协同作用,使思政教育效能提升37.6%。在传播层面,YouTube平台48小时内播放量突破500万次,路透社评论称“这是中国软实力输出的创新范式”。
这种影响力源于内容设计的国际化表达。当节目展现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水下对接时,同步呈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流体力学实验室的对比实验;介绍嫦娥六号月背采样时,穿插阿波罗计划参与者的访谈片段。这种“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叙事”,既彰显自主创新成果,又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五、未来展望:教育与时代的共进
从教育创新角度看,节目模式为未来素质教育提供三大启示:其一,构建“超级课堂”生态系统,将博物馆、实验室、工程现场转化为常态化教学空间;其二,开发跨学科PBL(项目式学习)课程包,如“古文字破译+编程”“生态监测+数据分析”;其三,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联盟,通过“月壤砖”等真实科研项目培养实践能力。
在技术迭代层面,节目组计划引入脑机接口技术,实时监测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与情感波动,动态调整内容呈现方式;同时探索元宇宙课堂形态,让青少年通过数字分身参与殷墟考古发掘、深中通道建设等虚拟实践项目,使教育真正突破物理边界。
2024年《开学第一课》以文化为经、以科技为纬,织就了新时代青少年教育的锦绣华章。当甲骨文遇见人工智能,当雪豹凝视跨海大桥,这些充满张力的场景不仅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图景,更预示着教育创新的未来方向——在历史纵深中培育文化自信,在科技前沿中锻造创新能力,让每个青少年都成为“可爱中国”的书写者与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