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年级:七年级下册(生活数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口诀的编制规律,熟记口诀。
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如七巧板拼图、填表格),经历口诀的推导过程,培养类比推理能力。
结合生活情境(如星期计算、古诗字数),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 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编制7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间的递进规律。
难点:灵活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乘法口诀与加法、乘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生活情境引入:
展示七星瓢虫的图片或七巧板拼图,提问:“一只七星瓢虫背上有7个黑点,2只、3只……7只瓢虫共有多少黑点?”引导学生观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瓢虫黑点或七巧板拼图,引发学生对“7的累加”的思考,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引用来源:
2. 旧知回顾:
复习2-6的乘法口诀,通过快速口算(如6×5、4×7)激活已有知识。
互动提问:“如果知道6×7=42,你能联想到哪句口诀?”
二、合作探究,编制口诀
1. 填写表格,感知规律:
学生分组填写表格,记录“七星瓢虫数量”与“总黑点数”的对应关系,发现“几个7相加”的规律。
| 瓢虫数量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黑点数 | 7 |14 |21 |28 |35 |42 |49 |
关键提问:“28是几个7相加的结果?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引导学生从加法过渡到乘法,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引用来源:
2. 小组合作,自编口诀:
学生根据表格中的乘法算式(如7×2=14、7×3=21),尝试编写口诀。
教师引导:
纠正口诀格式(如“二七十四”而非“二七得十四”)。
总结口诀特点:①每句口诀含“七”;②相邻口诀积相差7;③双数口诀积为双数,单数口诀积为单数。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学生理解口诀的数学逻辑,培养归纳能力。
引用来源:
3. 口诀记忆策略:
游戏化记忆:
拍手歌:边拍手边齐读口诀,感受节奏。
接龙挑战:师生或同桌对口诀,如师说“三七”,生接“二十一”。
文化渗透:结合古诗《山行》(四句七言诗),计算总字数(4×7=28),体会口诀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
引用来源: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 基础练习:
转盘游戏:指针指向数字(如3、5),学生快速说出对应乘法算式及口诀。
解决问题:
计算“3个星期有多少天”(3×7=21),联系生活实际。
拓展问题:“爸爸出差4个星期多2天,共多少天?”(4×7+2=30)。
2. 综合应用:
数学故事:结合《西游记》情节(如七七四十九天炼丹),让学生找出隐藏的口诀。
跨学科融合:分析七言诗、七巧板拼图等素材中的数学元素,深化对“7”的理解。
3. 分层作业:
必做题:背诵口诀,完成练习册基础题(如7×4=?)。
选做题:设计以“7”为主题的海报,列举生活中与7相关的现象(如彩虹七色、音乐七音阶)。
四、总结反思,情感升华
1. 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收获,如“7的乘法口诀有7句,相邻积差7”。
教师总结口诀的数学价值:“简化计算,连接生活与传统文化。”
2. 情感升华:
播放短片《神奇的数字7》,展示自然界与人文中的“7元素”(如北斗七星、一周七天),激发探索兴趣。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1×7=7 一七得七
2×7=14 二七十四
3×7=21 三七二十一
4×7=28 四七二十八

5×7=35 五七三十五
6×7=42 六七四十二
7×7=49 七七四十九
规律:相邻口诀积差7,单数积为单,双数积为双。
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合作观察学生参与度。
总结性评价:通过练习题正确率评估口诀掌握情况,结合创意作业(如海报)评价综合应用能力。
设计亮点:
融合生活情境与文化元素,增强数学趣味性。
通过操作、游戏、故事等多维活动,突破记忆难点。
分层作业兼顾基础巩固与能力拓展,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引用来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