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目前公开的中考改革信息,全国多地已明确将在2026年调整中考科目设置,缩减计分科目,以落实“双减”政策并推动素质教育。以下是已公布的具体改革方案:
一、已确定2026年中考取消计分的地区及科目
1. 陕西省西安市
2. 湖南省长沙市
3. 北京市
4. 河南省
二、改革背景与政策目标
1. 减负提质
多地明确表示缩减计分科目是为了降低学生考试压力,避免“分分必争”的过度竞争。例如,长沙市教育局指出,减少考试科目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2. 优化教育评价体系
将部分科目调整为考查或考核科目(如生物、地理),旨在弱化分数导向,强化综合素质评价。例如,长沙将生物、地理的等级作为高中录取的“入围门槛”,而非直接计分。
3. 衔接国家政策
这些调整呼应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有序推进中考改革”的要求,强调科学评价和全面发展。
三、争议与潜在问题
1. 科目边缘化风险
专家指出,未纳入计分的科目可能被学校、学生忽视。例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担忧“不考不教”现象,建议加强监管以确保课程质量。
2. 主科竞争加剧
部分家长担心,减少计分科目后,语数英等主科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可能导致高分段的竞争更激烈。例如,长沙家长提到“一分一操场”的焦虑可能加剧。
3. 城乡教育资源差异
考查科目的等级评价可能受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的影响,例如实验操作、信息科技等实践类科目对硬件设施要求较高。
四、未来趋势
1. 更多省份或将跟进
目前已有北京、西安、长沙、河南等地推行类似改革,其他省份可能根据本地实际逐步调整。例如,黑龙江计划从2026年起增加外语听力、口语测试,体现差异化探索。
2. 综合素质评价深化
改革方案普遍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未来可能进一步细化劳动、艺术等非学科类评价标准,推动多元化录取。
2026年中考改革的核心是通过缩减计分科目、优化评价方式,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平衡。尽管存在争议,但这一方向体现了教育评价体系从“应试”向“素养”转型的趋势。建议学生和家长关注本地政策动态,合理调整学习规划,既要重视主科基础,也需避免完全放弃非计分科目,以应对未来可能的政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