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翻译、记承天游记翻译

admin82025-04-14 20:25:02

郦道元《三峡》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高山连绵,没有一处中断。层层叠叠的悬崖峭壁遮蔽了天空和太阳,若非正午或半夜,连日月也看不见。

夏季江水漫上山陵时,上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若有紧急诏令需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能抵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乘快马御疾风,也不及船行之快。

春冬季节,则有雪白的急流与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山影。高峻的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飞溅其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盎然。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晨,林涧清冷肃杀,常有猿猴长啸,声音凄厉回荡于空谷,久久不绝。渔夫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啼三声令人泪湿衣裳。”

注释

  • 沿溯阻绝:上行(溯)与下行(沿)的船均被阻断。
  • 清荣峻茂:分别指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三峡》翻译、记承天游记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正欲解衣入睡,忽见月光洒入门户,便欣然起身出门。想到无人共享此乐,遂前往承天寺寻访张怀民。怀民亦未就寝,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漫步。庭中月色如积水般澄澈透明,水草交错纵横,原是竹柏之影。

    哪一夜没有月光?何处没有竹柏?只是少有像我们这般闲适之人罢了。

    注释

    《三峡》翻译、记承天游记翻译

  • 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能从容赏景之人。苏轼此时被贬黄州,任虚职“团练副使”,自称“闲人”。
  • 积水空明:以水喻月,表现月光澄澈。
  • 创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四年,张怀民同为贬谪之友,两人借月夜排遣苦闷。
  • 两篇对比与特色

    1. 语言风格

  • 《三峡》以雄奇壮美为主,用“隐天蔽日”“乘奔御风”等词渲染三峡险峻。
  • 《记承天寺夜游》则清丽含蓄,以“积水空明”等比喻营造空灵意境。
  • 2. 情感表达

  • 《三峡》借渔歌“猿鸣三声泪沾裳”流露对自然的敬畏与悲悯。
  •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闲人”的自嘲,抒发贬谪的孤独与豁达的自我排遣。
  • 如需更详细的赏析或背景解析,可参考原文出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