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优秀教案(《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admin122025-04-15 12:00:03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散文,以秋雨为线索,串联起秋天的缤纷色彩、丰收景象和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展现秋天的美好,是培养学生语言积累、审美能力和写作技巧的经典文本。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认读“钥匙、清凉、五彩缤纷”等生字词,会写“盒、颜、梨”等13个生字。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 理解“五彩缤纷”“你挤我碰”等词语的含义,学习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的方法。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品读、想象、仿写,感受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 学习抓住总起句概括段落大意的阅读方法。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色彩美、丰收美和动态美。

    2. 积累优美语言,仿写比喻句和拟人句。

  • 难点
  • 1.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2. 理解“五彩缤纷”等抽象词语的丰富内涵。

    《秋天的雨》优秀教案(《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秋景图片、配乐音频)、银杏叶、枫叶实物。
  • 学生准备:收集描写秋天的诗句或图片,彩笔画纸。
  •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感秋意(5分钟)

    1. 情境创设:播放秋雨声和秋景视频,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哪些秋天的景象?”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秋”字,强调左窄右宽的结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自主朗读: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思考:“秋天的雨像什么?它带来了哪些变化?”

    2. 检查反馈

  • 生字词认读:重点指导“钥匙、扇哪扇哪、频频点头”的读音和词义。
  • 结构梳理:引导学生找出每段的总起句,概括课文从“色彩、气味、声音”三方面描写秋雨。
  • (三)精读品析,感悟语言美(20分钟)

    1. 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色彩美

  • 活动一:找颜色:学生默读,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黄色、红色、金黄色等),理解“五彩缤纷”的含义。
  • 活动二:品比喻
  • 对比句子:“银杏叶黄了”与“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体会比喻和叠词的生动性。
  • 配乐朗读,想象画面,仿说句子:“秋天的雨把____色给了____,____像____。”
  • 活动三:析拟人:聚焦“你挤我碰”“频频点头”,通过动作演示感受拟人手法,朗读时突出果实和菊花的活泼。
  • 2. 学习第3-4自然段——体会丰收与动态美

  • 小组合作:选择“气味”或“声音”段落,用“读—画—演”的方式展示(如:表演小动物准备过冬的动作)。
  • (四)拓展延伸,仿写创作(10分钟)

    1. 仿写练习

  • 例句:“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
  • 学生仿写:“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____像____,____哪____哪……”。
  • 2. 绘画表达:用彩笔描绘心中的秋天,配上一句话描述(如:“秋天的雨,藏着松果的香味”)。

    (五)总结升华,情感共鸣(5分钟)

    1. 配乐诵读:全班合作朗读全文,感受秋雨的诗意。

    《秋天的雨》优秀教案(《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2. 主题升华:引导学生用词语形容秋天(如“丰收、五彩缤纷”),并分享对自然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钥匙 → 打开秋天

    色彩:五彩缤纷(银杏、枫叶、田野……)

    气味:香甜的果实

    声音:小喇叭(动物过冬)

    丰收的歌 + 欢乐的歌

    七、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背诵第2自然段,抄写喜欢的句子。

    2. 实践作业:观察秋天的校园或公园,用比喻句写一段话。

    3.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听听,秋的声音》《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八、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通过情境创设和读写结合,学生能深入体会语言美,仿写效果显著。
  • 改进方向:对“动态美”的品读可增加更多肢体互动,如用落叶模拟“扇哪扇哪”的动作。
  • 此教案融合了多篇优质教学设计,注重语言积累与审美体验,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