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沙俄时代饱经苦难的成长历程。书中通过阿廖沙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交织与底层社会的生存困境,引发我对生命韧性与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一、苦难中的微光:外祖母的救赎
阿廖沙的童年充斥着暴力与背叛:三岁丧父后被寄养于外祖父家,外祖父性情暴戾,动辄以鞭打发泄怒火;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互相残害,甚至害死了善良的学徒小茨冈;母亲改嫁后也陷入冷漠的婚姻。外祖母的存在成为阿廖沙黑暗生活中的灯塔。她用民间故事与歌谣为阿廖沙筑起精神堡垒,教会他以慈悲之心看待世界。当外祖父毒打阿廖沙时,外祖母挺身而出用身体保护他,这种超越血缘的温情诠释了人性中不灭的善。
二、社会之恶与人性挣扎
小说中的人物群像折射出沙俄社会的病态:外祖父曾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却在资本积累中变得贪婪冷酷;两个舅舅将市侩与暴力视为生存法则;继父酗酒家暴,连母亲也沦为冷漠的旁观者。但阿廖沙并未被环境吞噬,他在捡破烂谋生时仍坚持阅读,从书籍中汲取反抗命运的力量。这种“在淤泥中开出莲花”的生命力,展现了人性对光明的本能追寻。
三、跨越时代的启示
对比阿廖沙的童年,现代人常陷入“幸福而不自知”的困境。我们拥有完整的家庭、优质的教育资源,却常因琐事抱怨。阿廖沙在毒打与饥饿中依然保持求知欲,而我们却在物质丰裕中虚度光阴。书中揭示的真理至今振聋发聩:逆境不是沉沦的借口,而是淬炼意志的熔炉。当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遭遇挫折时,不妨想想阿廖沙在油灯下偷读禁书的执着,以及他面对继父诬陷时的坚韧。
高尔基用《童年》撕开了旧社会的疮疤,却也埋下了希望的种子。阿廖沙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而是永不被黑暗吞噬。这部作品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记录,更是一曲关于人性尊严的赞歌,提醒每个读者:珍惜当下,以勇气与善意直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