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语言与思维

品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把握丁香花的形象特点(颜色、形状、香味等)。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学习借物说理、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2. 文化与审美
通过对比古诗词中的“丁香结”意象,体会作者对传统愁怨文化的超越,领悟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3. 实践与创新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仿写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片段(如紫藤萝、荷花等),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关键词句(如“探”“窥”“积雪”等)赏析丁香花的形象,体会作者对丁香的独特情感。
难点:理解“结,是解不完的”的哲理内涵,联系实际生活谈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结”。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赏花——感知丁香之美
1.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
展示梅花、菊花、牡丹等植物的象征意义,提问:“丁香结在传统文化中代表什么?”引出课题。
结合丁香花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形态。
2. 初读感知,梳理结构
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划分“赏花”与“悟花”两部分。
互动:用表格归纳前三段中丁香的“形、色、味”特点,例如:
| 角度 | 原文语句 | 批注(修辞/情感) |
||||
| 形态 | “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 比喻,突出繁密可爱 |
| 颜色 |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 对比,营造诗意美感 |
3. 深度品读,语言赏析
重点句例: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探”“窥”等拟人化动词,想象丁香花的俏皮灵动。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对比:联系李商隐“丁香空结雨中愁”,体会雨中丁香的诗意美与作者的情感差异。
4. 作业设计
背诵描写丁香花的优美段落,积累语言素材。
观察一种花(如桂花、荷花),记录其形态、颜色、气味等特点。
第二课时:悟花——探究丁香之“结”
1. 复习导入
提问:“作者为何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愁怨”意象。
2. 对比探究,文化解读
任务:分组朗读李商隐《代赠二首》和李璟《摊破浣溪沙》,分析古诗词中“丁香结”的愁绪内涵。
讨论:作者宗璞为何一反传统,认为“结”是人生的调味剂?结合文中“人生的问题解不完”等句,理解其豁达态度。
3. 哲理升华,联系实际
活动:以“生活中的‘结’”为话题,学生分享经历(如考试失利、朋友矛盾),讨论如何以积极心态面对。
金句仿写:“结,是解不完的;________,不然,________?”(例:挑战是闯不完的;不然,生命岂不缺少了成长的印记?)。
4.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宗璞《紫藤萝瀑布》,比较两篇散文在借物抒怀上的异同。
四、板书设计
丁香结
赏花(形、色、香) → 悟花(“结”的象征)
↓ ↓
灵动优雅 → 人生常态
豁达从容 → 积极面对
设计意图:通过箭头连接“物”与“理”,直观呈现由景及情的思维路径。
五、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亮点)
1. 多角度语言训练:通过批注、仿写、对比阅读,提升学生语言敏感度。
2. 文化思辨渗透:打破传统“愁怨”意象,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生命意义。
3. 生活化迁移: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具体生活案例,增强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网页62、16、25、29、39、54等提供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作业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