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高考作文 甲骨文写作文被北大录取

admin82025-03-27 01:44:51

关于“甲骨文高考作文”及“被北大录取”的传闻,实际情况与网络流传存在较大出入。以下是综合多方信息后的详细分析:

一、事件核心人物:黄蛉的甲骨文作文事件

1. 事件经过

2009年,四川考生黄蛉在高考作文中以甲骨文书写《熟悉》,但因严重偏题仅得6分(满分60分),高考总分428分(未达本科线)。其作文因形式罕见引发轰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三本院校)破格录取了他,后转入四川大学本部(985高校)学习古文字专业。

2. 破格录取原因

  • 当时高考规则未明确禁止使用古文字,黄蛉的作文被视为“特殊才能”的体现。
  • 四川大学希望通过培养其古文字兴趣,发掘学术潜力,并专门返聘退休教授何崝进行一对一指导。
  • 3. 后续发展

  • 黄蛉入学后表现浮躁,未能专注学术研究,导师何崝因“无法教授”辞职。
  • 最终他转入历史系,淡出公众视野,未在古文字领域取得成果。
  • 二、关于“北大录取”的误传澄清

    1. 北大录取的混淆来源

  • 网络存在“河北省甲骨文作文被北大录取”的说法(如网页22、53),但实际内容仍指向黄蛉事件,未提及具体北大录取案例。
  • 黄蛉本人曾尝试联系复旦大学等高校,但未被录取,最终仅进入四川大学。
  • 2. 政策背景

    2012年教育部明确规定:高考作文禁止使用甲骨文、繁体字等“非规范文字”,以维护公平性。类似破格录取案例已不可能重现。

    三、其他甲骨文/文言文作文案例

    1. 高分文言文作文

  • 2001年《赤兔之死》(南京考生蒋昕捷)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
  • 2010年王云飞的文言文作文《绿色生活》被东南大学破格录取。
  • 2. 争议与评价

  • 专家指出,多数“古文奇才”实际文字功底薄弱,仅为形式创新,内容质量不高。
  • 文言文写作需深厚积累,盲目效仿易导致偏题或误用。
  • 四、总结与启示

    1. 黄蛉事件的反思

    甲骨文高考作文 甲骨文写作文被北大录取

  • 投机性创新风险:甲骨文作文本质是“剑走偏锋”,虽短暂引发关注,但缺乏扎实基础终难持续。
  • 教育公平争议:破格录取引发对规则公平性的讨论,促使教育部明确规范。
  • 2. 对考生的建议

  • 高考作文应优先关注内容深度与逻辑,而非形式标新立异。
  • 古文字研究需长期积累,不宜作为应试策略。
  • 综上,“甲骨文作文被北大录取”并无实际案例,核心事件为黄蛉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该事件既反映了教育体制对特殊人才的包容性尝试,也暴露了急功近利的学术态度问题。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