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贾平凹的散文《丑石》中,丑石的象征意义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其内涵可从以下多角度解读,并结合具体文本与教学策略展开:
一、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
1. 象征“被世俗忽视的独特价值”
丑石外形丑陋、无实用价值,被村民嫌弃,却在科学家的眼中成为珍贵的陨石。这象征了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可能蕴含非凡的意义,启发学生关注表象之下的本质。例如,文中通过对比丑石“黑黝黝”“牛似的模样”与天文学家“眼光拉直”的细节,凸显了内在价值的超越性。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对比丑石的前后命运,讨论“平凡是否等于无价值”,结合生活实例(如环卫工人、普通劳动者)深化理解。
2.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哲学内涵
丑石因极致的“丑”反衬其内在的“美”,体现了道家“大巧若拙”的思想。其陨石身份象征着超越世俗标准的真美,启发学生反思以功利心衡量事物的局限性。
教学建议:通过辩论“美与丑的标准是否绝对”,引导学生理解审美多元性,并联系艺术领域(如残缺的维纳斯雕像)拓展思考。
二、不屈于误解的坚韧精神
1. 象征“甘于寂寞的生存态度”
丑石默默忍受数百年的冷落与讥讽,最终被科学发现,隐喻了坚守自我、不因外界评价而动摇的精神品质。文中“它补过天,发过热,闪过光”的描写,赋予其历史厚重感。
教学建议: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以丑石的口吻自述心路历程,体会其“不屈于误解”的情感,并联系历史人物(如梵高、居里夫人)的案例强化共鸣。
2. “世俗讥讽”与“内在坚守”的冲突
村民对丑石的嫌弃(如“碍地面”“没棱角”)象征了社会对异类的排斥,而丑石的沉默与等待则代表了独立人格的坚持。
教学建议:组织小组讨论“如何面对他人的误解”,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悟,培养同理心与批判性思维。
三、对“伯乐与千里马”关系的隐喻
1. 象征“未被发现的才华”
丑石的陨石身份直到天文学家出现才被揭示,暗喻了人才需要机遇与慧眼的发现。文中“小心翼翼地运走”的细节,进一步强调珍贵事物需被珍视。
教学建议:结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典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自己的伯乐”,并探讨教育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2. 批判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村民以“是否有用”评判丑石,而天文学家则以科学眼光发现其价值,批判了以实用主义衡量一切的狭隘视角。
教学建议:设计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生活中的丑石”为题,描述一个被低估的人或物,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
四、教学实施策略
1. 文本细读与象征分析
2. 跨学科拓展
3. 读写结合
五、教学反思与延伸
通过多维度解析丑石的象征意义,学生不仅能理解文本的文学价值,还能在情感态度上建立对“内在美”的认同,培养包容与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