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未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完整教案

admin32025-04-22 22:25:02

以下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完整教案设计,基于多篇教学资源整合优化而成,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未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完整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因目睹旧中国“中华不振”的现状而立志读书的故事。课文通过三个事件(伯父叹息、租界见闻、修身课立志)串联,展现了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志向,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认读“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生字,理解“中华不振”“耀武扬威”等词语。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三件事并串联成主要内容。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比、想象、资料补充,理解“中华不振”的社会背景。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树立为国家振兴而读书的志向。
  •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通过事件分析体会周恩来的思想感情,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 难点:结合历史背景,领悟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读书意义。
  • 四、教学准备

  •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及近代史资料。
  • 教师:课件(含租界图片、历史资料)、补充阅读材料(如《大江歌罢掉头东》)。
  •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 诗歌导入

  • 朗读诗歌片段:“在这里,我要歌颂一个人……他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 提问:周恩来为何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 2. 揭示课题

  • 板书课题,理解“崛起”含义(兴起、振兴),引导学生质疑:“周恩来为何立此志向?”
  • (二)初读感知,梳理事件(15分钟)

    1. 自主阅读

  • 学生默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 2. 字词突破

  • 重点词:、衣衫褴褛、惩处、铿锵有力(结合语境理解)。
  • 3. 事件梳理

  •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 | 时间 | 事件 | 关键词 |

    |-|||

    | 新学年开始 | 修身课立下志向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 十二岁那年 | 伯父叹息“中华不振” | 疑惑不解 |

    | 一个星期天 | 租界目睹妇女受欺,体会“不振” | 敢怒不敢言 |

  • 总结方法:按时间顺序串联事件,概括主要内容。
  • (三)研读“中华不振”,感悟志向(20分钟)

    1. 伯父的叹息

  • 分角色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体会“中华不振”的无奈与疑惑。
  • 提问:伯父为何不让周恩来去租界?
  • 2. 租界见闻

  • 聚焦妇女受欺段落(第8自然段),圈画关键词:
  • 洋人“得意扬扬”,巡警“训斥妇女”,群众“紧握拳头却不敢言”。
  • 想象补白:如果你是围观者,会想什么?
  • 补充资料:租界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实例,深化“中华不振”的理解。
  • 3. 修身课立志

  • 对比其他同学的回答(为明理、为光耀门楣),体会周恩来志向的远大。
  • 朗读周恩来的回答,感受“清晰而坚定”的语气。
  •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10分钟)

    1. 讨论交流

  • 周恩来为何能从小立下远大志向?联系课文中的所见所闻分析。
  • 提问:今天的我们为何而读书?
  • 2. 读写结合

  • 写话训练: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会沉思什么?
  • 分享交流,树立榜样力量。
  • (五)作业设计

    1. 基础:抄写生字词,积累四字词语(如耀武扬威、左顾右盼)。

    2. 拓展:搜集周恩来的其他故事,制作“伟人立志”手抄报。

    3. 实践:采访家人或同学的读书目的,撰写调查报告。

    六、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耳闻:伯父叹息 → 中华不振

    目睹:租界欺辱 → 民族之痛

    立志:修身课上 → 振兴中华

    七、教学反思

  • 成功点:通过事件串联和资料补充,学生能深入理解“中华不振”的历史背景。
  • 改进点:可增加小组合作探究,如模拟租界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增强情感体验。
  • 参考资料

  • 课件资源:动态PPT(含租界图片、周恩来生平视频)。
  • 历史资料:近代不平等条约、租界实况等。
  • 此教案融合了多篇教学设计精华,注重语言训练与情感升华,可灵活调整以适应实际学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