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的教案设计,结合多篇优质教学资源整理而成,注重情境引导和探究式学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公式表示,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数学推理和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规律的严谨性,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能用字母公式表示。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尤其是逆向应用(如提取公因数)。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设计:
问题情境:学校组织植树活动,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浇水。25个小组一共需要多少名同学?
列式对比:(4+2)×25 与 4×25 + 2×25,发现结果相等。
追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为什么结果相同?
2. 探究新知,归纳规律
步骤一:观察算式特点

小组讨论:对比(4+2)×25 与 4×25+2×25,发现:
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是分别相乘再相加。
算式中数字的位置和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步骤二:举例验证猜想
任务:每人举出类似例子(如(3+2)×4 与 3×4+2×4),验证等式是否成立。
汇报:学生分享案例,教师板书典型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共性。
步骤三:抽象字母公式
用字母表示规律:
正用:(a+b)×c = a×c + b×c
逆用:a×c + b×c = (a+b)×c(强调“相同因数”的重要性)
3. 巩固应用,分层练习
基础练习(理解算理)
1. 填空:
(10+7)×6 = __×6 + __×6
8×(125+9)= 8×__ + 8×__
2. 判断正误:
56×(19+28) = 56×19+28 (×)
32×7+32×3 = 32×(7+3) (√)
提升练习(灵活应用)
3. 简算题:
102×43 →(100+2)×43 = 100×43 + 2×43 = 4300+86=4386
99×32 →(100-1)×32 = 3200-32=3168
拓展练习(逆向思维)
4. 实际问题:
校服每套65元(上衣35元,裤子30元),买40套需要多少钱?
列式:35×40+30×40 或(35+30)×40,体会简便性。
4. 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字母公式及实际应用场景。
教师强调:
分配律的核心是“分”与“配”,即拆分后分配相乘。
逆向应用时,寻找“隐藏的公因数”是关键。
5. 作业设计
必做题:课本练习(如P27例7的简算题)。
选做题:设计一道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生活问题(如购物、运动比赛等)。
四、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 + b) × c = a×c + b×c
↑分 → 配↑
应用:简算、逆向提取公因数
示例:
102×43 →(100+2)×43
99×32 →(100-1)×32
五、教学资源参考
课件:动态演示分配过程(如拆分瓷砖块数、校服费用计算)。
学具:数字卡片、算式对比表格,辅助探究活动。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理解规律,并通过多层次练习掌握应用技巧,实现从知识理解到能力提升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