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起源
1. 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工人被迫每天工作12-18小时。为争取权益,欧美工人运动兴起,核心诉求包括缩短工时至8小时。
2. 芝加哥大罢工(1886年)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等城市的35万工人举行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尽管遭到暴力镇压(如“干草市场”),这场运动最终迫使美国部分妥协,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象征。
3. 第二国际确立劳动节(1889年)
为纪念这次斗争,1889年7月,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并于1890年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庆祝。
二、中国的引入与发展
1. 早期传播(1918-1920年)
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劳动节始于1920年,李大钊等知识分子通过《新青年》杂志和传单宣传“劳工神圣”理念,北京、上海等地工人举行游行集会。
2. 法定节假日的确立(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将5月1日定为全国性法定节假日,并延续至今。
三、时间线总结
四、全球影响与差异
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将5月1日定为劳动节,但美国、加拿大等国选择9月的“劳工节”作为替代。这一节日不仅纪念历史斗争,也持续呼吁保障劳动者权益,弘扬劳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