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午》·唐·文秀
原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翻译:
端午节是谁开始的呢?自古以来都说为了纪念屈原。
可叹那楚江空阔浩荡,却无法洗刷忠臣的冤屈。
注释:通过反问和比喻,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遗憾。适合学生理解节日的历史意义。
2. 《和端午》·宋·张耒
原文: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翻译:
龙舟竞渡为屈原的冤屈悲伤,忠魂已逝怎能回还?
国家灭亡,诗人已逝,唯有《离骚》永存人间。
注释:用“竞渡”引出对屈原的纪念,语言凝练,情感深沉。
3. 《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
原文: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翻译:
我独自用菖蒲泡酒,漫步在芳草初生的蓬城。
明知屈原未葬身瓯江,又何必划船凭吊他的忠魂?
注释:通过描写端午习俗,引发对纪念意义的思考,语言平实。
4. 《已酉端午》·明·贝琼
原文: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翻译:
端午风雨昏暗,无处凭吊屈原的英灵。
盛开的石榴花仿佛在笑,即使不喝酒,也像陶渊明一样清醒。
注释:以景抒情,用“石榴花”反衬对屈原的敬仰,适合学生体会诗意。
5. 《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
原文: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翻译:
摆上樱桃、桑葚和菖蒲,再买一壶雄黄酒。
门前高挂驱邪黄符,却像是怕债主上门的玩笑。
注释:生动描写端午习俗,语言幽默,贴近生活。
教学建议:
这些古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适合低年级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