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背影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admin42025-04-27 00:50:03

《背影》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背影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以“父爱”为主题的叙事散文,通过车站送别场景中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展现父子间的深沉情感。文章语言朴实,细节描写细腻,情感真挚,是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与情感体验的经典文本。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能力

  • 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如“背影”)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体会朴素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 2. 思维发展

  • 分析作者通过特定情境(家庭变故、车站送别)塑造父亲形象的构思艺术。
  • 3. 审美与文化

  • 感受父爱的深沉与隐忍,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亲情的价值。
  • 4. 情感态度

  •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亲情,增强与父母的沟通意识。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1. 分析“望父买橘”的细节描写,体会父爱表达的特点。

    2. 理解“背影”作为情感载体的象征意义。

  • 难点
  • 1. 结合时代背景(家道中落、社会动荡)解读父子关系的复杂性。

    2. 品味文中“聪明过分”“太聪明”等反语中蕴含的自责与悔悟。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 情境创设:播放歌曲《父亲》或展示罗中立油画《父亲》,提问:“你眼中的父爱是怎样的?”
  • 背景引入:介绍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及《背影》的创作背景(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强调文章“写实”特点。
  • 2. 预习检测(10分钟)

  • 字词梳理
  • 检查生词读音(如“狼藉”“蹒跚”“颓唐”),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 作者与背景
  • 学生简述朱自清生平,教师补充其散文风格及《背影》的创作动机。

    3. 整体感知(15分钟)

  • 问题探究
  • 文中几次写到“背影”?哪一次最让你感动?
  • 结合“祸不单行”的背景,分析父亲送别时的矛盾心理(如“踌躇”“终于决定”)。
  • 结构梳理
  • 分段归纳(点题→车站送别→别后思念),明确“背影”为全文线索。

    4. 精读赏析(20分钟)

  • 细节描写分析
  • 聚焦“买橘子”片段,引导学生圈画动词(如“攀”“缩”“倾”),体会动作的艰难及父爱的无声付出。

  • 语言品味
  • 对比父亲语言(“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的简洁与深情,分析“黑色”服饰的隐喻(压抑、沉重)。

  • 情感体悟
  • 讨论“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中“泪”的复杂情感(感动、自责、愧疚)。

    5. 拓展延伸(15分钟)

  • 角色扮演
  • 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感受父亲“故作轻松”背后的辛酸。

  • 写作实践
  • 仿写“背影”片段,用细节描写刻画身边的亲情瞬间(如母亲做饭、爷爷接放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背影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 情感共鸣
  • 分享学生与父亲的故事,讨论“如何理解父母的爱”。

    四、板书设计

    《背影》——朱自清

    主题:父爱如山,隐忍深沉

    线索:四次“背影”(点题→买橘→离别→思念)

    细节:动作(攀、缩、倾) 语言(简短、含蓄)

    情感:自责→感动→怀念

    五、作业布置

    1. 必做:背诵“买橘子”段落,赏析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2. 选做:以“我读懂了______的爱”为题,写一篇300字短文,结合《背影》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反思

  • 成功点:通过细节分析与情感体验,学生能深入理解父爱的“隐忍”与“克制”。
  • 改进点:可增加时代背景的补充材料(如民国时期家庭观念),帮助学生更全面把握文本内涵。
  • 参考资料

    1. 百度文库《背影》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2. 知乎专栏《背影》公开课教案

    3. 人教版八年级《背影》教材分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