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原文及翻译、仲永的故事

admin42025-04-29 23:20:01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原文引自网页1、8、13)

白话翻译

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从未见过书写工具,某天忽然哭着要纸笔。父亲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他,他立刻写下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为主题,被全乡的秀才传阅。此后,只要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文采和道理皆值得欣赏。同县的人惊叹他的才华,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甚至花钱求诗。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我听闻此事已久。明道年间,我随父亲回乡,在舅舅家见到十二三岁的仲永,让他作诗,已不如从前。七年后,我从扬州回来,再问仲永的情况,舅舅答:“他的才能已消失,和常人无异。”

王安石评论道:仲永的聪慧是天赋,远超常人,但最终沦为平凡人,是因后天教育不足。像他这样天资卓越的人,不学习尚且如此;若天赋本就普通,又不学习,恐怕连常人都做不成!

(翻译综合自网页34、39、55)

方仲永的故事与寓意

故事梗概

1. 神童初现(五岁)

方仲永出身农家,五岁不识笔墨,却突显诗才,能即兴作诗,文理兼具,乡里称奇。其父利用他的天赋四处表演敛财,未让他接受教育。

2. 才华衰退(十二三岁)

七年后,王安石初见仲永,其诗已无法与昔日名声相称,才华明显衰退。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仲永的故事

3. 沦为常人(二十岁)

又过七年,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与普通人无异,王安石由此写下《伤仲永》以警世人。

寓意与启示

1. 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王安石指出,天赋异禀若缺乏后天培养,终将泯灭。仲永的悲剧源于其父急功近利,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导致“受于人者不至”。

2. 对普通人的警示

文中反问:“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强调即使天赋平庸,若放弃学习,可能连普通人的水平都达不到。

3. 叙事与议论结合的艺术

文章以简洁叙事(约150字)勾勒仲永一生,后以议论点明主旨,语言精炼,逻辑严谨。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一句,既刻画其父愚昧,又暗示悲剧根源。

文学赏析

  • 结构特色:采用“先叙后议”手法,通过真实事例引发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 语言精炼:如“忽啼求之”“立就”等词,生动展现仲永的天资;“泯然众人”四字,浓缩了从神童到凡人的巨大落差。
  • 批判现实:借仲永之例,批判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呼吁重视后天教育与持续学习。
  • 如需进一步了解作品背景或具体字词解析,可参考原文注释及赏析(如网页1、34、39)。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