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综合多篇教学实录整理的《伯牙绝弦》(或《伯牙鼓琴》)课堂教学实录框架及核心环节设计,结合名师课堂精华,引用相关教学实录内容作为参考:
一、导入:情境渲染,激发兴趣
1. 音乐与诗句引入
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展示高山流水画卷,营造古典意境。
接龙诗句:“海内存知己”“莫愁前路无知己”,引出“知音”主题。
教师引导:“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位琴师与樵夫因琴声相遇,谱写了‘知音’的千古绝唱。今天,我们走进《伯牙绝弦》。”
2. 解题释义
解析“绝弦”:“绝”即断绝,“弦”是琴弦,伯牙为何断弦?引发悬念。
简介伯牙与子期背景:伯牙是“琴仙”,子期是樵夫,两人因琴声结缘。
二、初读:读通文言,感知文意
1. 朗读指导
自由读: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如“哉”“兮”等语气词)。
范读示范:教师配乐朗读,强调文言节奏(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重点突破:
断句训练:“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词义辨析:“善”的多重含义(“善鼓琴”为擅长,“善哉”为赞叹)。
2. 文意梳理
学生复述故事,教师提炼关键词:鼓琴—听琴—绝弦。
核心问题: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初步感知“知音难觅”主题。
三、研读:品析“知音”,情感共鸣
1. 聚焦“知音之遇”
关键句分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想象画面:通过“巍巍泰山”“汤汤江河”体会琴声与心志的融合。
角色对话:师生合作仿写“志在清风/明月/杨柳”,感受“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默契。
对比讨论:伯牙在遇到子期前,听者可能如何评价琴声?(如空洞赞美)体会子期“知音”的珍贵。
2. 升华“知音内涵”

文化拓展:
引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理解“高山流水”象征志向与胸怀。
提问:“子期听懂的是琴声,还是伯牙的心声?”引导学生理解“知音”是心灵的契合。
四、升华:知音之死,情感爆发
1. 情境渲染
教师讲述子期病逝的情节,配乐朗诵悼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情感体验:学生闭目想象伯牙墓前破琴的悲怆,讨论“伯牙断绝的仅仅是琴弦吗?”(答案:对理想的绝望、心灵的封闭)。
2. 主题深化
提问:“知音是否只能有一人?”结合现实讨论友情与精神共鸣的意义。
链接“知音文化”:介绍《警世通言》中的“摔琴谢知音”故事,播放《高山流水》全曲,感受文化传承。
五、拓展:读写结合,文化传承
1. 写话练习
学生以“伯牙,我想对你说……”为题,撰写感悟(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难觅,但追求永存”)。
2. 背诵与延伸
配乐齐诵课文,尝试古文背诵。
推荐阅读:《列子·汤问》《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教学实录特色总结
1. 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朗读(自由读、范读、配乐读)感受文言韵律。
2. 文化浸润:融合音乐、诗词、历史背景,深化“知音”文化内涵。
3. 情感共鸣:通过情境创设与角色代入,实现古今情感联结。
4. 思辨生成:引导学生从“绝弦”行为探讨生命意义,赋予传统文化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