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咬指甲的危害,如细菌感染、指甲变形、影响口腔健康等。
2. 技能目标:学会正确修剪指甲的方法,培养手部卫生习惯。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保护指甲的意愿,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责任感。
二、活动准备
三、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歌词示例:“不咬指甲,指甲是我的,咬下去会生病,保护指甲做正确事”。
2. 认知学习(10分钟)
《小明和魔法指甲刀》:小明因咬指甲导致肚子痛,魔法指甲刀教会他正确护理指甲。
对比健康指甲与被咬指甲的图片,讲解危害(如细菌感染、甲沟炎、牙齿变形)。
播放细菌从指甲进入口腔的动画,强化卫生意识。
3. 实践操作(15分钟)
分发指甲钳模型,教师示范正确修剪方法(指甲留1毫米白边),幼儿模仿操作。
学习“七步洗手法”,用洗手液清洁指甲缝,强调饭前便后洗手的重要性。
幼儿用彩色笔在纸上画出“美丽的指甲”,展示并分享保护指甲的方法。
4. 游戏巩固(10分钟)
设立“医院”场景,幼儿扮演医生和患者,模拟治疗因咬指甲生病的场景。
游戏“找出被咬指甲的小恐龙”,引导幼儿用指甲钳模型帮小恐龙修剪指甲。
5. 总结延伸(5分钟)
再次合唱《不咬指甲》,强化记忆。
发放“剪指甲记录表”,鼓励家长每周检查幼儿指甲,并拍照记录进步。
四、活动评估
五、注意事项
1. 心理引导:避免当众批评咬指甲的幼儿,可通过鼓励和替代行为(如捏橡皮)缓解焦虑。
2. 安全提示:使用模型工具时强调安全,避免幼儿误伤。
3. 长期跟进:定期开展“指甲检查日”活动,巩固卫生习惯。
教学资源推荐
通过多元化的活动设计,帮助幼儿在趣味中理解卫生知识,逐步养成健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