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
1. 选节日:选择最熟悉、参与感强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定主题:围绕节日特色活动(如包粽子、赏月、贴春联)或印象深刻的故事展开。
3. 结构清晰:
范文示例
《粽叶飘香的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我最喜欢端午节,因为可以跟着奶奶学包粽子!
一大早,奶奶就准备了碧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和红彤彤的枣子。她先把粽叶卷成小漏斗,接着填入糯米,塞一颗红枣,再用细线捆成三角状。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可粽叶总是不听话,糯米从缝隙里漏出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粽子们像一群小绿鸭跳进锅里,咕嘟咕嘟煮了一下午。揭开锅盖时,满屋都是清甜的香气。咬一口软糯的粽子,枣子的甜味在舌尖化开,奶奶说:“吃了端午粽,一夏不生病!”
端午节不仅有粽子,还有赛龙舟的热闹。去年,我和爸爸去河边看比赛,鼓声咚咚响,龙舟像箭一样冲出去,岸边的加油声差点把河水震翻了!这样的端午节,怎能不让人喜欢呢?
(字数:约300字)
技巧:用谚语开头,结合视觉(粽叶颜色)、触觉(粽叶卷折)、味觉(甜味)描写,结尾点明节日意义。
《难忘的中秋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那天,我们全家在院子里赏月。
妈妈端出圆圆的月饼,有豆沙馅的、蛋黄的,咬一口甜滋滋的。爸爸指着月亮说:“你看,嫦娥和玉兔在桂花树下跳舞呢!”我眯起眼睛,真的看到月亮上有淡淡的影子。突然,妹妹指着天空大喊:“孔明灯!”一盏金色的灯摇摇晃晃飞向月亮,像要把我们的祝福带给嫦娥。
最有趣的是做灯笼!我和爷爷用竹篾扎骨架,糊上彩纸,画上嫦娥奔月的故事。点亮蜡烛后,灯笼像个小月亮,照亮了院子。奶奶笑着说:“灯笼亮,家团圆!”
这个中秋夜,月亮特别圆,连风里都带着桂花的香味。
(字数:约310字)
技巧:引用诗句,结合神话传说和家庭互动,结尾用环境描写烘托情感。
写作技巧
1. 引用诗词: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清明时节雨纷纷”,增强文化气息。
2. 细节描写:通过颜色(红对联、绿粽叶)、声音(鞭炮声、鼓声)、动作(包、剪、贴)让画面生动。
3. 情感升华:结尾可联系传统意义(如团圆、感恩)或表达对节日的喜爱。
通过以上思路和范文,学生可结合自身经历,选择熟悉的节日,用具体事例和感官描写完成一篇生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