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光的反射现象,掌握反射定律,并能用“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描述规律。
区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如黑板反光、水面反光等)。
理解光路可逆性,并能通过实验验证。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利用自制潜望镜等活动,理解反射原理的实际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光学现象的好奇心,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科学史教育(如阿基米德退敌故事),感受科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三线共面”的实验验证;区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本质。
三、教学准备
教具:激光笔、平面镜、白纸板、量角器、烟雾箱(或灭蚊片+打火机)、手电筒、潜望镜模型。
课件:光的反射动态示意图、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对比图。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5分钟)
情境引入:
教师演示:用平面镜将激光笔的光斑反射到教室不同位置,提问:“光为何改变了方向?”
学生活动:观察并讨论光的反射现象,列举生活中类似例子(如照镜子、水面倒影)。
设计意图:从直观现象切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20分钟)
实验1:验证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
步骤:
1. 将白纸板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标出法线(ON)。
2. 用激光笔以不同角度入射,标记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
3. 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i)与反射角(r),记录数据。
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实验2:验证“三线共面”
将白纸板沿法线向后折转,观察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线。
结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光路可逆性演示:
若光线从B点入射,反射光线会沿原AO方向返回,说明光路可逆。
3.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15分钟)
对比实验:
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平面镜和白纸,观察反射光斑的差异。
结论:
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反射光平行(如镜子、水面)。
漫反射:表面粗糙,反射光散射(如纸张、墙面)。
生活应用分析:
讨论“黑板反光”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改用磨砂黑板)。
解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利用两次反射改变光路)。
4. 巩固练习(10分钟)
作图练习:根据入射光线和镜面位置画出反射光线(强调法线的作用)。
现象解释:为什么夜间行车需关闭车内灯?
拓展思考:若光不能被反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科幻短文写作)。
5. 课堂总结与作业

总结:
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均遵循反射定律,区别在于表面光滑度。
作业:
1. 制作简易潜望镜并记录光路图。
2. 调查生活中的反射应用(如汽车后视镜、光纤通信)。
五、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
1.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 光路可逆
3. 镜面反射 vs. 漫反射
4. 应用:潜望镜、反光镜、光纤
六、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实验突破难点,结合生活案例增强理解。
改进:可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环节(如探究不同材质表面的反射效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