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伟大成就第三期观后感、《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admin42025-05-03 15:00:01

从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的微弱星火,到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中国以百年奋斗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观看《党的伟大成就》第三期与《伟大的历程》两部作品,如同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既有对真理的坚守与理想的追寻,也有对人民立场的永恒承诺;既展现了改革开放的艰难突破,更昭示着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这两部作品以多维视角揭示了中国的精神密码,为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历史坐标与思想钥匙。

一、历史逻辑与时代使命

《党的伟大成就》第三期以“三十年刻度”为叙事框架,深刻揭示了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任务演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救亡图存”,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制度奠基”,再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突围”,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党对历史规律的精准把握。例如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实践,不仅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更标志着党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历史性转向。这种转向背后,是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哲学,也是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方法论创新。

党的伟大成就第三期观后感、《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伟大的历程》则通过详实的档案资料,展现了改革开放如何突破思想桎梏。1984年莫干山会议中青年经济学者的“价格双轨制”提案,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姓资姓社”争论,这些关键节点证明:党的政策创新始终建立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上。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研究员崔传义所言:“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形成上下联动的制度创新机制”。

二、精神传承与人民立场

两部作品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普通党员群体,揭示精神谱系的传承脉络。《党的伟大成就》中,87岁抗美援朝老兵唐先义坚持义务讲解革命历史的事迹,与杨善洲退休后扎根荒山造林的壮举形成呼应,彰显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的精神传承。这种精神在新时代转化为黄文秀扎根扶贫一线、张桂梅创办免费女高的具体实践,构成了跨越时空的价值链条。

在人民立场方面,《伟大的历程》用数据说话:1978-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7.7亿降至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80倍。但数字背后更有温度——书中记录的“农民工讨薪维权第一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展现党始终将“群众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检验标准。这种立场在抗疫斗争中尤为凸显,武汉“封城”决策背后的“生命至上”理念,正是人民立场的时代注脚。

党的伟大成就第三期观后感、《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三、实践路径与青年担当

改革方法论在两部作品中得到生动诠释。《党的伟大成就》通过深圳特区“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奇迹、浦东开发“金融制度创新”等案例,揭示“试点-推广”改革模式的科学性。而《伟大的历程》则深入剖析加入WTO谈判中的“以开放促改革”战略,展现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战略定力。这些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路径的新选择。

对于青年使命,作品给出了明确答案。从“嫦娥团队”平均年龄33岁的科研骨干,到贵州“天眼”工程中的90后技术员,新时代青年正在续写红色基因。正如合肥瑶海区社区工作者李阳在观后感中所写:“把为人民服务刻进DNA,才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致敬”。这种担当在乡村振兴、科技攻关等领域转化为具体行动,构建起代际传承的责任链条。

中国百年成就对比表
时期 核心任务 代表性成就 精神特质
1921-1949 民族独立 建立新中国 革命精神
1978-2012 经济发展 GDP跃居世界第二 改革精神
2012至今 全面复兴 消除绝对贫困 创新精神

四、未来启示与研究展望

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两部作品给予我们深刻启示: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理论阐释体系,将“中国之治”的实践经验转化为话语优势;应加强改革开放口述史研究,抢救性记录亲历者记忆;要探索数字化时代党建新形态,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党员教育管理新平台。

对于研究者而言,有三个方向亟待突破:1)运用大数据分析百年党史中的政策演进规律;2)比较研究不同文明形态下的现代化路径;3)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正如章百家在《伟大的历程》序言中指出:“当代人写当代史的优势在于鲜活的时代感知,但需要与历史纵深相结合”。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始终是民族复兴的领航者。这两部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宣言。当90后村官用直播带货振兴乡村,当量子计算团队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新时代的“赶考”答卷正在书写。这提醒我们:伟大成就从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初心使命的必然;辉煌历程不仅是过去的荣耀,更是照亮前路的火炬。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