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石库门的星火到天安门的曙光,从改革开放的春雷到新时代的华章,中国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学习党的光辉历程,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致敬,更是对精神血脉的赓续。这段历程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
一、人民立场:百年奋斗的根基
中国自诞生之日起,便将“为人民服务”镌刻在旗帜上。无论是革命年代的“唤起工农千百万”,还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傅胜龙在研究中指出:“人民觉醒、人民战争、人民当家、人民富裕、人民美好”五个维度,构成了党与人民关系的核心叙事。湘江战役中陈树湘断肠明志、抗美援朝时杨根思怀抱包与敌同归于尽的壮举,正是这种血脉相连的生动注脚。
在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党员干部扎根一线,将“两不愁三保障”从政策文本转化为现实图景。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减贫超1000万人,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种“江山就是人民”的执政理念,使得中国的领导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形成了“上下同欲者胜”的强大合力。
二、理论创新:真理力量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彰显着中国人“以真理精神追求真理”的品格。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强调“不可整个拿来”,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成为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基础。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始终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以脱贫攻坚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系统方略。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力量,使得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正如中央党史研究院李颖在《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中所述:“党的文献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理论创新的载体”。
历史阶段 | 理论成果 | 实践突破 |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毛泽东思想 |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改革开放时期 | 邓小平理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新时代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三、自我革命:永葆生机的密码
“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更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法宝。从延安整风运动破除教条主义束缚,到十八大后“打虎拍蝇”重塑政治生态,自我革命精神贯穿党的百年历程。中央纪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2020年间查处省部级以上干部超过400人,彰显了“刮骨疗毒”的决心。
这种刀刃向内的勇气,在制度建设层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党的历史上首个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五大诞生,到新时代建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逐步形成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正如谢春涛在《党课开讲了》中强调:“看清楚过去为什么成功,才能弄明白未来怎样继续成功”。
四、历史经验:面向未来的启示
党的百年奋斗积淀的“十个坚持”历史经验,是指导新征程的行动纲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军事智慧,到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这些经验既具有历史连续性,又包含时代创新性。李捷等学者认为,这些经验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建议未来研究可聚焦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时代党史教育创新路径;二是百年党建经验与全球政党治理比较;三是红色基因在Z世代中的传承机制。这既是对历史的最好致敬,也是对未来的主动把握。
百年党史如明镜,映照初心;如号角,催人奋进。从《党的历史知识》到《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从嘉兴南湖的小船到领航中国的巨轮,中国始终以历史自觉引领民族复兴。面向未来,唯有将党史学习转化为"办实事、开新局"的实际行动,方能在新时代续写"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美篇章。这不仅是每个党员的政治责任,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