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开讲啦”活动自2020年启动以来,已成为新时代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2022年,各地党员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党史教育与实践案例,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而2025年,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化落实,活动在形式创新、内容拓展和技术赋能上迎来全面升级。本文从历史传承、榜样示范、形式创新和基层实践四个维度,系统梳理活动成效与发展方向,探索新时代党员教育的深化路径。
一、历史传承与理论创新
2022年的党课教育突出“历史纵深”,通过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将红色基因融入理论学习。例如,北京市房山区燕山工委开展的“寻找身边英雄”活动,挖掘抗美援朝老兵蒙其芝等基层党员事迹,以口述史形式让党史教育具象化。这种“故事化教学”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学员调研显示,85%的参与者认为历史案例显著提升了学习代入感。
2025年活动在理论深度上实现突破,建立“三维学习模型”:
维度 | 2022年特点 | 2025年升级 |
---|---|---|
内容体系 | 党章党规专题解读 | 二十大精神与新发展理念融合课程 |
教学方法 | 单向讲授为主 | VR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教学 |
评估机制 | 书面考试 | 党性修养数字画像系统 |
如上海市推出的“红色元宇宙”党课,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交互的党史场景,使党员在虚拟空间中参与一大会议,理论学习转化率提升40%。
二、榜样示范与初心践行
抗疫实践成为2022年党课的鲜活教材。湖南省常德市护士史习蒙在课程中分享支援火神山医院的经历,其“防护服上的”案例入选全国优秀党课案例库,激发23.6万基层医护人员的使命担当。数据显示,当年新发展党员中,抗疫一线人员占比达34.7%,较2019年增长18个百分点。
2025年活动构建“榜样矩阵”,形成“1+5+N”培育体系:
- 1个核心:全国党员教育示范基地
- 5大领域: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基层治理、生态文明、对外开放
- N个触点:开发“先锋直播间”等12类新媒体平台
广东省率先试点“榜样带教制”,安排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诗燕事迹宣讲团成员与青年党员结对,通过“跟岗学习+实践考核”模式,培养出127名乡村振兴骨干。
三、形式创新与教育实效
2022年的形式突破体现在“三微课堂”建设:
- 微党课:单课时压缩至20分钟,知识点模块化
- 微剧场:情景再现焦裕禄治沙等经典场景
- 微论坛:建立“学习强国”线上研讨社区
江苏省开展的“党课接力赛”活动,通过“命题创作+跨区巡讲”机制,产出《新质生产力与党员先锋性》等86个精品课程,线上点击量突破2亿次。
2025年实现“智能教学”跨越式发展,依托三大技术平台:
- AI备课系统:自动生成地域化教学案例库
- 虚拟教研室:全国2.3万名党课讲师在线协同
- 学习行为分析仪:实时监测150个党性修养指标
浙江省试点“数字分身授课”模式,老党员可通过AI技术还原不同历史时期的授课场景,使传统课程焕发新活力,学员满意度达92.7%。
四、基层实践与问题导向
2022年活动建立“三张清单”机制,着力破解工学矛盾:
清单类型 | 解决方案 | 成效 |
---|---|---|
需求清单 | 大数据分析党员知识盲区 | 精准推送课程12.7万次 |
资源清单 | 整合党校、高校、红色基地 | 建立82个联合备课组 |
项目清单 | 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 | 人均学时提升45% |
四川省凉山州实施的“马背党课”项目,配备便携式投影设备深入牧区,解决5.8万游牧党员学习难题,相关经验被中组部推广。
2025年深化“问题导向型”教育模式,建立三级响应机制:
- 快速诊断: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党员思想动态
- 精准干预:针对不同群体设计23类教育方案
- 效果追踪:构建党员成长数字档案
深圳市宝安区试点“党课诊疗室”,通过案例分析解决非公企业党员组织生活参与度低等问题,使党支部活跃度从63%提升至89%。
从2022年的夯基垒台到2025年的立柱架梁,“党课开讲啦”活动始终遵循“守正创新、知行合一”的发展逻辑。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构建“数字孪生”教育体系,实现虚拟与现实教学场景深度融合;二是完善“全周期”培养机制,建立从入党积极分子到离退休党员的递进式课程链;三是深化“全球视野”研究,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党课教育的创新路径。唯有如此,方能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转化为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