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admin12025-05-05 01:25:0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背景、口号及失败原因,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 识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 通过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史料分析(如“扶清灭洋”口号、《辛丑条约》条款),培养学生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 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增强历史场景的直观感受,提升时空观念。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义和团英勇抗敌的民族精神,认识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爱国传统。
  • 理解《辛丑条约》的屈辱性,强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家国情怀。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与清的政策转变。

    2.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 难点
  • 1. 辩证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2. 理解《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问题导入
  •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不同阶层如何应对?”

    引导学生回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引出民间自发的义和团运动。

  • 图片展示
  • 济南洪家楼堂图片,提问:“列强为何在中国大规模修建教堂?这与侵略有何关联?”

    引出宗教侵略与义和团反帝斗争的背景。

    2. 新课讲授

    (一)义和团运动

    1. 兴起背景

  • 列强瓜分中国,教会欺压民众(如教案频发)。
  • 山东直隶地区义和拳组织发展,口号“扶清灭洋”。
  • 2. 清的政策转变

  • 初期镇压→后期招抚(利用义和团抵抗列强)。
  • 材料分析:清廷上谕“义和团为义民”,探讨清态度的两面性。
  • 3. 评价“扶清灭洋”

  • 进步性:鲜明反帝,凝聚民众。
  • 局限性:盲目排外(如拆铁路、毁教堂),对清抱有幻想。
  •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抗击斗争

    1. 战争爆发

  • 时间: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侵华。
  • 路线:天津→廊坊(义和团)→北京(联军烧杀抢掠)。
  • 2. 抗争事迹

  • 义和团:廊坊战、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
  • 清军爱国将领:聂士成天津殉国。
  • 3. 结果

  • 慈禧西逃,下令剿杀义和团,标志运动失败。
  • 讨论:为何清最终与列强联合镇压义和团?
  •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 条约内容(列表对比):

    | 条款 | 具体内容 | 危害性分析 |

    ||-|-|

    | 赔款 | 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 | 经济命脉被控,民不聊生 |

    | 禁止反帝 |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清沦为列强工具 |

    | 军事驻军 | 拆大沽炮台,驻兵沿线 | 国防瓦解,首都门户洞开 |

    | 使馆界划定 | 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不准中国人居住 | 主权丧失,国中之国 |

    2. 条约影响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人的朝廷”形成。
  • 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归纳中国主权丧失的阶段性特征。
  • 3. 课堂小结与升华

  • 思维导图总结
  • 民族危机→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沉沦。

  • 情感升华
  • “义和团的抗争虽失败,但彰显了民族气节;《辛丑条约》的屈辱警示后人:唯有自强方能御侮。”

    4. 课后作业

    1. 材料分析题

    分析《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评价义和团的主张与局限性。

    2. 对比表格

    整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进程。

    四、教学资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 多媒体素材:八国联军暴行视频、义和团抗击动画。
  • 史料选读:《辛丑条约》原文节选、瓦德西回忆录片段(如“瓜分中国实为下策”)。
  •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既能掌握史实,又能通过辩证分析深化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同时强化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