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的诗 古诗《月》

admin12025-05-10 11:35:03

1. 杜甫《月》

原文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关于月的诗 古诗《月》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赏析

此诗为杜甫晚年作品,借月抒怀,融合了个人忧国之情。首联点明秋夜月色的清冷,颔联以“蟾蜍入河”“玉兔捣药”的典故暗喻自然永恒与人世无常的对比。颈联转写自身丹心苦志与白发愁绪,尾联呼吁月光勿照战乱中的军营,表达对战乱的痛心与和平的渴望。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 杜牧《月》

原文

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赏析

此诗为宫怨题材,借月写失宠宫妃的孤寂。前两句描绘深宫秋夜的冷寂与昭阳殿的歌舞消歇,后两句以拟人手法写明月独照长门宫中的陈皇后(汉武帝失宠的妃子),暗喻失意者的悲凉与期盼。杜牧通过月光的“旁观者”视角,含蓄批判宫廷的恩宠无常,寄托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3. 徐祯卿《月》

原文

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

只自悬清汉,哪知隔凤城。

气兼风露发,光逼曙乌惊。

何事江山外,能催白发生。

赏析

明代诗人徐祯卿的这首五律,以月为媒介抒发乡愁与人生感慨。首联写故园之月遥照游子,颔联反诘月的无情,实则表达自身漂泊的孤独。颈联描绘月光的清冷与惊动栖鸟的动态,尾联质问“江山外”的月光何以催生白发,将时空阻隔与人生易老之叹推向高潮。诗中“月”既是思乡的寄托,也是身世沉浮的见证。

4. 李商隐《月》

原文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关于月的诗 古诗《月》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嫦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赏析

李商隐此诗以月景写情,前四句通过池、桥、帘、簟等意象,营造出秋夜月色的清丽与凉意。后四句以“水流”“云叶”的动态衬托月光的皎洁,末句反讽嫦娥无需修饰自然美丽,实则暗含对人间虚饰的批判。全诗构思精巧,语言婉约,体现了李商隐特有的朦胧美。

5. 薛涛《月》

原文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赏析

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这首五绝,以月喻人生际遇。前两句描绘新月如钩、满月如团扇的形态变化,后两句感慨月影虽能渐圆,但人间能共赏此景者寥寥。全诗短小精悍,借月之盈亏隐喻世事无常与知音难觅,含蓄深沉。

扩展阅读

  • 李白《古朗月行》:以童趣视角写月,暗含对盛唐由盛转衰的隐忧(“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 张九龄《望月怀远》: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为千古思乡经典。
  •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咏月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递豁达与深情。
  • 这些诗作中,“月”不仅是自然意象,更承载了诗人的哲思、乡愁、时局之叹与人生感慨,展现了古诗中“月”的多元象征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