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观后感 冯志远观后感100字

admin22025-05-13 13:45:03

电影《冯志远》以宁夏支教教师冯志远为原型,讲述他扎根西部42年,用毕生心血点燃荒漠教育火种的感人故事。面对黄沙漫天的艰苦环境,他坚持用知识改变学生的命运,即使双目失明仍凭记忆授课,直至瘫痪卧床。影片中,学生手捧蜡烛送别的一幕令人泪目,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师者大爱。冯志远用生命践行教育理想,其无私与坚守令人肃然起敬,更激励我们珍惜当下、传承奉献精神。

冯志远观后感(完整版)

电影《冯志远》以真实事迹为蓝本,展现了人民教师冯志远在宁夏荒漠扎根42年、献身教育的崇高一生。影片中,他从繁华上海奔赴贫瘠的鸣沙中学,在黄沙与孤寂中坚守三尺讲台,用知识为荒漠中的孩子点亮希望。

奉献精神,震撼人心

冯志远观后感 冯志远观后感100字

冯志远面对恶劣环境毫不退缩,甚至因长期劳累导致双目失明。失明后,他仍坚持让学生搀扶授课,用沙哑的嗓音背诵《岳阳楼记》,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人情怀化为对学生的深情。这种超越身体局限的坚守,是对教育信仰最赤诚的诠释。

以爱育人,润物无声

影片细节感人至深:他将自己的食物分给饥饿的学生,带学生寻找沙枣树充饥;他用脚风琴和铁皮模拟雷电,让《海燕》一课生动如临其境。这些片段展现了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智慧,更传递了师者如父的温暖。

时代之问,精神传承

冯志远的选择看似“傻”——舍弃家庭、健康与名利,却用一生回答了“何为教育者的使命”。他的故事映射出千千万万西部教师的缩影,他们以平凡身躯扛起教育扶贫的重任,让荒漠中也能开出知识之花。

反思与启示

影片结尾,白发苍苍的冯志远含泪告别讲台,街道两旁是无数含泪送别的学生。这一幕令人动容,也引发深思:在物质至上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守住初心?冯志远用生命证明,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为他人点亮星火。他的精神如沙漠中的红烛,永远照亮教育的星空。

观此影片,方知“师者”二字的重量。冯志远不仅是教师楷模,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稀缺的纯粹与坚守。他的故事,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与践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