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观后感;新青年观后感800字

admin22025-05-18 09:15:07

《北京青年》以何家四兄弟的“重走青春”为主线,展现了当代青年在现实与理想碰撞中的挣扎与成长。剧中,何东放弃稳定的工作与婚姻,何西直面医患关系的复杂,何南尝试创业却屡遭挫折,何北从纨绔子弟蜕变为有担当的青年——这些角色的经历映射了现代社会中青年人普遍面临的困惑:如何在既定的人生轨迹中寻找自我价值?

北京青年观后感;新青年观后感800字

赵宝刚导演通过“逃离舒适圈”的叙事,提出了对青春意义的深刻反思。何东的觉醒源于对“植物人般生活”的抗拒,他选择辞职、远行,甚至从洗碗工做起,只为体验真实的生存挑战。这种看似冲动的行为,实则是对“被安排的人生”的无声反抗。剧中通过四兄弟在烟台打工、丽江创业等情节,揭示了青春的本质不仅是年龄的符号,更是对生命可能性的探索。例如,何北在经历父亲破产、爱人离去后,终于明白责任与奋斗的意义,完成了从“啃老族”到独立个体的转变。

“重走青春”并非浪漫的乌托邦。剧中青年们遭遇的失业、背叛与迷茫,恰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例如,权筝从被分手的痛苦中重新站起,最终成为独当一面的创业者;丁香放下医生的光环,回归内心对自由的向往。这些角色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青春”的内涵:它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精神的重生。正如主题曲《存在》所唱:“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剧作呼吁青年在物质化社会中保持对理想的赤诚。

《新青年》观后感

北京青年观后感;新青年观后感800字

《新青年》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旗帜,承载着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热血。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更名《新青年》),以“科学与民主”为号角,撕开了封建思想的铁幕。李大钊在《青春》一文中疾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结,激励无数青年投身救亡图存的洪流。

杂志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颠覆性与前瞻性。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鲁迅的《狂人日记》以文学刺向礼教枷锁,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掀起了白话文运动的浪潮。这些文章不仅是思想的火花,更是行动的纲领。例如,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周恩来创办“觉悟社”,均以《新青年》为精神指南,将理论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

《新青年》的成功亦源于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策略。陈独秀汇聚了胡适、钱玄同等顶尖学者,形成思想同盟;李大钊以通俗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使晦涩理论深入人心。这种“群体作战”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文人孤军奋战的局限,为中国革命注入集体智慧。正如剧中《觉醒年代》所呈现,陈延年、赵世炎等青年学子受《新青年》感召,从书斋走向街头,用鲜血诠释了信仰的力量。

当代青年读《新青年》,更应思考其精神遗产。它启示我们:真正的青春,是敢于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方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无论是脱贫攻坚中的青年干部,还是科技攻关的科研工作者,都在延续《新青年》的基因——以创新突破桎梏,以奉献诠释担当。正如李大钊所言:“黄金时代不在背后,乃在面前”,新时代的“新青年”,当以思想之觉醒,奔赴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