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案

admin22025-05-18 08:55:02

以下是《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综合多个优质教案资源整理而成,涵盖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详细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本课14个生字词(如“旬、熬、蒜、醋”等),理解“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的含义。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老北京春节的时间顺序及风俗活动。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小组合作、填表归纳,理清课文脉络,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氛围。
  • 通过品读重点段落(如腊八节),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精妙。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独特习俗,激发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梳理时间顺序,感受春节风俗的热闹氛围;品读腊八节详写段落。
  • 难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描写凸显“年味”,初步感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播放春节元素:展示春节图片(如春联、灯笼、庙会),或播放《恭喜恭喜》歌曲,引导学生回忆春节经历。

    2. 提问交流

  •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 “猜猜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别之处?”
  • 3. 引出课题:介绍作者老舍及背景,强调其“京味儿”语言风格。

    >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结合和生活经验调动兴趣,为理解文本铺垫。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 自由朗读: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易错读音(如“榛、翡”)。

    2. 字词巩固

  • 板书重点字词(如“腊八粥、蜜饯”),结合图片或语境理解词义。
  • 分组竞赛:用“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造句。
  • 3. 整体感知

  • 问题引导:“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文中提到了哪些重要日子?”
  • 填表归纳:小组合作填写时间轴表格,梳理风俗活动。
  • | 时间 | 主要活动 |

    |-|-|

    | 腊八 |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

    | 腊月二十三 | 过小年、祭灶王 |

    | 除夕 | 贴对联、守岁、吃团圆饭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案

    | …… | …… |

    > 设计意图:通过填表梳理时间顺序,培养信息提取能力,初步感知详略安排。

    (三)聚焦“腊八”,品味语言

    1. 重点段落研读:指名朗读第1-2段(腊八节),思考:

  • “腊八节有哪些习俗?作者如何描写这些习俗?”
  • 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幽默与画面感。
  • 2. 语言赏析

  • 腊八粥:通过“各种米、豆、干果”等列举,感受食材丰富,理解“农业展览会”的比喻之妙。
  • 腊八蒜:抓住“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体会颜色与味道的融合,感受文字的精炼生动。
  • 3. 仿写练习:用“有的……有的……”句式描述家乡春节的某样食物或习俗。

    > 设计意图:通过细节品读,感受老舍语言的“俗白”风格和京味特色,为后续学习详略写法铺垫。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总结回顾

  • 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十九。
  • 初步感受春节的“热闹”“忙碌”“团圆”氛围。
  • 2. 作业设计

  • 基础作业: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 拓展任务:记录自己家乡春节的1-2个习俗,与文中内容对比。
  • >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第二课时对比阅读和详略分析做准备。

    四、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老舍)

    时间轴:腊八 → 腊月二十三 → 除夕 → ……

    详略安排:腊八(详)——熬粥、泡蒜

    语言特色:京味儿、比喻生动、细节传神

    五、教学资源

  • 多媒体:春节习俗图片、童谣音频(如“小孩小孩你别馋”)。
  • 阅读材料:推荐课后阅读梁实秋《过年》、斯妤《除夕》,对比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 此教案注重学生活动设计,通过情境导入、表格梳理、语言品读等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到细节逐步深入文本,既落实语言训练,又培养文化认同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