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人的谆谆教诲穿越千年,至今仍振聋发聩。在物质丰裕的今天,铺张浪费之风却屡见不鲜:学校食堂里堆积如山的剩菜剩饭、未关的水龙头肆意流淌、空无一人的教室灯火通明……这些场景不仅令人痛心,更折射出当代社会对资源的漠视与对传统的背离。反对铺张浪费,崇尚节约,既是对中华美德的传承,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
一、节俭是文明的根基,亦是历史的镜鉴
从古至今,节俭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隋文帝以节俭治国,开创“开皇之治”,而隋炀帝穷奢极欲,最终断送江山,这一历史对比深刻揭示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真理。诸葛亮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人生信条,周恩来总理一碗菜汤也要喝得干净,这些典范无不彰显节俭对个人修养与国家兴衰的深远影响。反观当下,有人为追求“面子工程”摆出满汉全席,有人将雪白的馒头当作“武器”肆意丢弃,这种对资源的挥霍不仅背离传统,更消解了文明的根基。
二、浪费是发展的桎梏,威胁生存的隐患
粮食安全是国家的生命线。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的浪费高达700亿斤,足以养活3.5亿人。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若不能居安思危,浪费行为无异于将生存的主动权拱手让人。更令人忧虑的是,浪费不仅限于食物。工业时代对能源的过度消耗、电子产品的快速淘汰、快时尚带来的资源枯竭……这些行为正加速地球生态的恶化。正如非洲草原上因饥饿而死的孩童与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农民所警示的: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都凝聚着生命的重量。
三、厉行节约需全民行动,从点滴中凝聚力量
节约不是口号,而是融入生活的实践。在学校,我们可以推行“小份菜”与“N-1点餐制”,避免舌尖上的浪费;在家庭,淘米水可浇花、旧衣物可改造为清洁工具,让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亦需担起责任,如沃尔玛将废纸二次利用,却慷慨捐助教育事业,证明“俭”与“阔”的智慧平衡。更重要的是,节约应升华为一种文化自觉:日本将节俭视为民族崛起的秘诀,德国通过立法严惩浪费行为,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唯有将节约内化为国民素养,才能筑牢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四、以理性消费破除误区,以制度护航节俭风尚
有人将节约误解为“吝啬”,将消费等同于“挥霍”,这种观念亟待纠偏。节约并非抵制消费,而是倡导科学消费观——购买必需品、珍惜已有资源、支持环保产品。需完善法规,如限制餐饮业过度包装、建立粮食浪费惩罚机制;媒体应加强宣传,通过公益广告、纪录片唤醒公众意识。个人更需从细微处践行:关掉一盏灯、拾起一粒米、拒绝一次性用品……这些行动看似微小,却如涓流汇海,终将重塑社会风气。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节俭是文明的基因,是未来的希望。从《锄禾》的童谣到“光盘行动”的倡议,从历史教训到现实危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拾对资源的敬畏。让我们以行动回应时代的呼唤:让每一滴水汇成清泉,让每一粒米滋养生命,让节俭之风涤荡浪费的阴霾,共同书写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新篇章!
引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