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说课稿-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参考

admin22025-05-21 03:00:03

以下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从说课稿框架到教学实施建议,提供结构化设计思路,适用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如一年级下册或二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分析

1. 文本定位与主题

  •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讲述毛主席为解决沙洲坝村民吃水困难,带领军民挖井的故事,传递“饮水思源”的感恩思想。
  • 教材版本:S版二年级上册/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需根据实际版本调整)。
  • 核心价值:培养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理解感恩与奉献精神。
  • 2. 学情分析

  • 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有限,但已具备初步的独立识字和朗读基础,需强化语境中识字与情感体验。
  • 学生缺乏对革命历史的直接体验,需通过情境创设与多媒体资源辅助理解。
  •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德育目标,设定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认识“忘、挖、井、席”等12-13个生字,会写“吃、主、井”等7-8个字。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感悟、情境模拟、合作探究,理解文本内涵。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毛主席心系人民的品质,激发感恩意识,懂得珍惜幸福生活。
  •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 难点:理解“饮水思源”的抽象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表达感恩。
  • 四、教法学法

    1. 教法

  • 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如沙洲坝缺水场景、毛主席画像)创设历史情境,增强代入感。
  • 朗读感悟法:采用自由读、分组读、角色扮演读等形式,在读中体会情感。
  • 问题引导法:设计阶梯式问题(如“为什么挖井?”“乡亲们如何纪念毛主席?”),引导深度思考。
  • 2. 学法

  • 自主探究:课前搜集毛主席故事,课上合作讨论生字识记方法(如“井”字象形记忆)。
  • 体验学习:模拟“挖井”活动,感受劳动艰辛;通过写感谢卡,实践感恩行为。
  •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激趣导入(3-5分钟)

  • 情境创设:播放《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歌曲或展示沙洲坝缺水老照片,提问:“没有水的生活会怎样?”引出课题。
  • 课题解析:板书“吃水不忘挖井人”,学习“挖、忘、井”等生字,引导学生质疑“挖井人是谁?”。
  •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自主阅读:学生自由朗读,圈画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易错音(如“井、念”)。
  • 互动检测:开火车读生词卡,游戏巩固(如“对对碰”:“主—主席”“士—战士”)。
  • 3. 精读课文,感悟情感(15分钟)

  • 段落解析
  • 第1段:结合地图或视频介绍“瑞洲坝”背景,理解“革命”“领导”等词。
  • 第2段:聚焦“很远的地方挑水”,体会村民困难;通过动作模拟“挖井”,感受毛主席的奉献。
  • 第3段:朗读石碑内容,讨论“时刻想念”的情感,联系生活举例感恩行为。
  • 情感升华:播放《东方红》片段,分享毛主席故事(如“红井”历史),深化崇敬之情。
  • 4. 拓展迁移,实践运用(5-8分钟)

  • 讨论延伸
  • “生活中谁帮助过你?如何表达感谢?”引导学生写一句话或制作感恩卡。
  • 对比现代自来水与井水的获取方式,感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 作业设计
  • 基础:抄写生字并组词(如“井—水井”“主—主人”)。
  • 实践:搜集毛主席故事,班会分享。
  • 创意:绘制“感恩树”,记录帮助过自己的人。
  • 六、板书设计

    简洁直观,突出核心逻辑:

    挖井人 → 毛主席(心系人民)

    不忘挖井人 → 乡亲们(饮水思源)

    石碑刻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辅以生字田字格示范(如“井”“主”)。

    七、教学反思与评价

  • 效果预设:通过多元朗读与情境体验,学生能理解课文情感,但需关注低年级抽象思维的转化,用具体案例辅助理解“感恩”。
  • 创新点:将历史故事与生活实际结合,如模拟挖井、制作感恩卡,增强实践性。
  • 教学资源推荐

  • 多媒体课件:使用PPT展示沙洲坝历史图片、挖井动画(参考网页43、44、48)。
  • 拓展阅读:推荐《红井的故事》《毛主席在瑞金》等绘本。
  • 通过以上设计,既落实语文素养目标,又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实现“文道统一”。

    吃水不忘挖井人说课稿-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参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