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思政课2021观后感_家门口的思政课

admin12025-05-21 08:55:02

在数字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教育变革浪潮中,2021年“同上一堂思政课”以“家门口的思政课”为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课堂延伸至社区、田野与历史现场。这种突破空间限制的教学模式,不仅让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在真实场景中活化,更通过“行走的课堂”重构了知识传递与价值塑造的路径。本文将从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内容与现实的共振性、实践教学的启发性三个维度,剖析这一教育实践如何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课程设计的立体化革新

“家门口的思政课”打破了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构建起“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复合型教学框架。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五类课堂”模式——红色课堂、晋商课堂、历史课堂、法治课堂与企业课堂,将刘胡兰纪念馆的英烈精神与山西博物院的晋商智慧转化为可触摸的教学资源。这种设计使学生在参观乔家大院时能直观理解诚信经营的传统商业,在法院旁听中感受法治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教学流程的标准化创新体现在“讲、观、感、评”四环节的闭环设计中。以河南思政课为例,茹振钢教授在田间讲述小麦育种技术时,同步引入淮海战役支前民工的影像记录,通过时空交叠激发学生对科技报国与集体主义精神的深度思考。这种跨领域的内容嫁接,使课程既保持理论深度,又具备现实温度。

二、本土资源的活化利用

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山西将13个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串联为10条实践路线,使大寨精神、右玉精神等本土红色IP成为鲜活教材。这种“一基地一特色”的开发策略,让尹灵芝烈士纪念馆的展陈不再是静态的历史叙述,而是通过情景剧再现、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使革命记忆转化为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

数字化手段的介入进一步放大了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如“行走的红色课堂”配套开发的VR虚拟展馆,使学生可在线重走太行抗战路线;而“大学生讲党史”微视频大赛,则推动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文化传播者。这种双向互动模式,使地域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滋养青年精神成长的沃土。

三、育人效果的深度渗透

课程通过“浸润式”体验实现价值观的内化。在永城市供电公司党建部主任王勇的镜头叙事中,支前民工的历史贡献不再停留于教科书文字,而是通过老照片、口述史与实地寻访,让学生感知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这种具身认知使90%的参与者表示“深刻理解了集体主义的内涵”。

教学评价体系的立体化构建强化了育人实效。晋中职院推行的“个人心得+班级研讨+系部考核”三级评价机制,不仅关注知识掌握度,更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行为的转变。数据显示,参与课程的学生在志愿服务参与率、职业责任感等方面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验证了实践导向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

同上一堂思政课2021观后感_家门口的思政课

典型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维度 传统课堂 家门口思政课
知识载体 教材与PPT 本土文化遗址、企业现场
参与方式 被动听讲 情景模拟、田野调查
价值内化 概念记忆 情感共鸣与行为转化

四、未来发展的优化路径

为提升课程的可持续影响力,需构建“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可借鉴晋中职院与京东物流的合作经验,将企业职业道德规范纳入课程模块,使工匠精神培养贯穿教学全程。同时应建立动态资源库,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实践基地数据的共享与更新。

在评价体系方面,建议引入人工智能情感分析技术,对学生的现场参与度、情感波动进行量化评估。可探索“思政学分银行”制度,将课程参与转化为可累积、可兑换的综合素质积分,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家门口的思政课”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通过空间重构、资源活化与评价创新,成功破解了理论教育与现实脱节的困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更培育出兼具家国情怀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未来的思政教育改革,应继续深化“大思政课”理念,让更多青年在脚踏大地的学习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信仰答卷。

同上一堂思政课2021观后感_家门口的思政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