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以“欢乐吉祥、喜气洋洋”为基调,在保留传统民俗基因的通过跨界融合与科技赋能,打造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喜剧节目。其中《金蛇序曲》作为民乐相声的开场秀,将琵琶弹奏与相声段子结合,表演者以“古代乐师吐槽现代生活”为叙事主线,既展现了“外卖小哥弹琵琶送餐”的荒诞场景,又用“抖音神曲入侵宫廷雅乐”的包袱引发共鸣。这种创新形式打破了传统相声的单口模式,通过乐器演奏与语言艺术的互动,让观众在音乐节奏中感受笑点爆发。
晚会导演团队深谙“反差即笑料”的创作法则,在《哪吒闹元宵》节目中实现了二次元角色与真人明星的魔性碰撞。大张伟与萌娃“小哪吒”们组成的唱跳组合,将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经典台词改编成洗脑神曲,配合敖丙人偶机械舞步的“冷面笑匠”式表演,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这种跨次元联动不仅延续了春节档电影热度,更通过解构经典IP制造出“哪吒嗦汤圆烫嘴”“敖丙冰系魔法冻住舞台”等爆笑桥段。
二、生活洞察:小品剧场的现实映照
语言类节目《聚会》以同学会为切口,通过“假富豪穿帮记”“前任冤家碰头会”等情节设计,精准戳中现代社交痛点。演员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手机支付余额不足”“美颜滤镜现场翻车”等细节,将数字化时代的人际尴尬转化为喜剧素材。节目结尾的暖心反转——众人集资帮助创业失败的老同学,既保留了小品的社会批判性,又传递出“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温情内核。
《辞旧迎新》则聚焦家庭代际矛盾,通过“智能家居造反记”的荒诞设定制造笑点。老父亲误触语音助手引发扫地机器人跳广场舞、智能冰箱自动订购99箱酸奶等情节,既展现科技对传统生活的冲击,又以“机器罢工求保养”的拟人化处理引发会心一笑。该节目编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用喜剧外衣包裹社会议题,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平衡。”
三、技术赋能:魔术表演的喜剧重构
甄泽权领衔的《元宵食指大动》突破传统魔术范式,将厨房场景转化为笑料生产基地。表演者用透明玻璃“隔空煎蛋”时突遇“蛋黄逃跑”,不得不召唤助演嘉宾围追堵截的场面,将魔术失误转化为即兴喜剧。当汪苏泷试图用“云吞占卜”预测春晚收视率,却变出写有“导演说保密”的字条时,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互动设计让观众席爆发出热烈掌声。
晚会技术团队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的《机器人秧歌队返场秀》,让曾在春晚亮相的智能机器人跳出“机械鬼步舞”。当领舞机器人因程序错乱突然跳起《科目三》,其他机器人陷入“集体死机”的混乱场面时,这种刻意设计的“技术故障”既展现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又通过拟人化的笨拙动作制造喜剧效果。总导演于蕾在采访中透露:“我们希望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碰撞,探索喜剧表达的新可能。”
四、结构创新:晚会的喜剧叙事革命
本届晚会开创性地采用“连续剧式”编排策略,让多个喜剧节目形成情节呼应。例如《哪吒闹元宵》中萌娃演员,在后续《机器人秧歌队》中化身“人类监工”,用童言童语吐槽机器人动作呆板;《聚会》中的“假富豪”角色又出现在魔术环节,成为被整蛊对象。这种跨节目的人物联动,既增强观众沉浸感,又通过重复曝光强化喜剧角色的记忆点。
在空间叙事层面,晚会利用四地分会场构建喜剧场景对比。重庆分会场的火锅师傅与智能炒菜机“斗法”,武汉园博园的汉剧名角教游客唱“Rap版《女驸马》”,拉萨布达拉宫前的藏族大叔用藏语解说“量子力学”,这些地域文化碰撞产生的荒诞感,形成独特的喜剧张力。学者指出:“这种空间蒙太奇手法,实质上是在解构地域刻板印象,用幽默消解文化隔阂。”
总结与展望
2025年央视元宵晚会的喜剧创新,体现了传统艺术形态与当代审美需求的深度融合。通过跨界混搭、技术赋能和结构革新,节目既保留了中国喜剧的市井烟火气,又注入了Z世代热衷的赛博幽默基因。这种创新模式为传统节庆晚会的年轻化转型提供了样本,但其过度依赖流量明星和电影IP联动的问题也值得关注。未来或可探索更多素人喜剧创作者与AI编剧的协同创作,在保持文化深度的实现喜剧表达的多元化突破。正如民俗专家所言:“真正的喜剧力量,应植根于生活土壤,绽放于时代枝头。”